来源:金融投资报
■ 刘柯
本周科技股行情一波三折,周三引领反弹周四引领下跌,原因是周三晚间传出监管层暂缓了半导体、5G、新能源车等前期火爆的行业ETF产品的申报。消息一出,周四大市值高价科技股纷纷下挫,市场人气涣散。
今年关于科技类基金的负面消息一直不断。3月初,易方达中证科技50ETF发行时,临时公告募集规模上限控制在15亿之内,彼时刚刚是科技股引领A股走出节后大跌泥潭的关键时刻,此举被市场解读为一个强烈的管控信号,易方达中证科技50ETF也成为近年来首只在发行端主动控制首发规模的ETF。消息一出,作为市场人气板块的科技股集体下跌,A股也由此进入一个牛皮盘整的态势之中,即便外围股市在科技股引领下大幅反弹也无动于衷。但随后有分析认为,此举不排除是基金公司根据发行预期,主动设置了募集上限而并非监管意愿。当然,3月初和现在科技行业ETF受限的消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也成为市场焦虑和担忧的关键所在。
A股的科技股从节前开始调整时日已久,部分大市值高价科技股股价几近腰斩,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半导体50ETF从最高的每份2.6元跌到最低1.5元附近。而科技股是市场有代表性的人气板块,无论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科技股小牛市,还是今年率领A股走出大跌泥潭,科技板块都功不可没。就全球资本市场而言,此次疫情冲击比较大的是航空旅游餐饮百货等传统消费行业,科技板块反而成为抗疫先锋。海外股市率先反弹的也是科技股,道琼斯从低点反弹30%,但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则从低点反弹了近50%,一大批科技股成为引领反弹的中坚力量。如创新高的以新兴线上商业和云计算为主的亚马逊,以线上会议业务为主的Zoom和线上娱乐供应商奈飞,此外,传统的优质科技股跌幅也相对较小,比如微软、苹果、英特尔、AMD等。
反观A股为什么缺乏活跃度,就是因为科技股的调整始终不见缓和。有不少人认为,限制科技类ETF基金发行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毕竟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部分科技股涨幅过大,科技类ETF如果再火爆发行会让科技股的涨势更猛,从而引发风险。其实这个逻辑是非常荒谬的,在银行存款不断搬家,几十万亿元理财类产品需要新的投资品种的时候,科技类ETF基金发行受限的另一面,就是大消费类ETF发行水涨船高。但扪心自问一下,这些大消费ETF重仓扎堆的个股就没有风险吗?年报显示,1230多家基金重仓驻扎贵州茅台,从而使这家年净利润增长不过15%,主要消费地局限在国内的白酒股市盈率近40倍,股价迭创新高。主营调味品的海天味业可以以年22%的增长维持近70倍市盈率,这样的大消费股有没有泡沫?几年前,类似的逻辑还出现在涪陵榨菜、东阿阿胶这些大消费股身上,现在如何呢?一切都成了泡影。
这真是一个荒谬的逻辑,虽然疫情重创的是传统产业传统消费,但大消费股却如日中天;虽然抗疫最终靠的是科技,疫情改变和创造的是未来新的科技生活业态,但相关的科技股却被一再压制。可以看到,疫情让整个国际化分工出现了变化,以前高科技靠“拿来主义”已经出现了供应链断裂的尴尬,自主可控进口替代不是口号,而是必须付诸现实的使命,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靠科技,不是靠白酒酱油。高层为什么要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就是要占领未来高科技的制高点,避免受制于人。资本市场炒作的是预期,它有提前发现价格的功能,什么产业未来会大发展,资本就往哪里去,实现资本与实业的良性互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引领力量是白酒酱油还是高科技?这样明摆着的东西,从ETF获批到市场表现,却一再南辕北辙,让人真是无语。
最后谈一谈科技股估值,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科技股涨高了有泡沫,需要压制的理由。实际上,虽然很多高价科技股静态估值不低,但从成长性看它们的发展前景很好。如百元股韦尔股份,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达到800%,一个季度几乎就赚了去年80%的利润,你怎么去给它估值?还有很多科技细分行业的佼佼者,它们都有比较显赫的行业地位,科研实力很强,大把大把地投入科研,华为2019年营销收入8500亿元,研发投入就超过1200亿元,净利润才627亿元,研发投入是净利润的两倍,你怎么去给它估值?
4月初,国务院金融委特别强调,要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言犹在耳,就有这样限制那样制止的消息传出,而且针对的就是市场最有活跃度的板块,也是产业前景最好的板块,这让很多投资者无所适从。最离奇的是,最近几年屡创新高的茅台、海天却没有窗口指导,几千家基金击鼓传花,这是不是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