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大学校园开放与否、如何开放,应平衡其特殊性和公共性后做出科学决策。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一名男子带孩子欲参观深圳大学时被保安拦下,随即拍视频发到网上。此事也再次引发了舆论对于疫情后的大学校园该不该完全开放的热议。
相比一般公共场所,大学校园仍有其特殊性。开放与否、开放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是在其特殊性和公共性之间折中、平衡之后做出科学决策。
大学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承担了高学历人才教学和科研职能,这让大学校园有别于一般的公共场所、旅游景点。
长期以来,大学内部的各项活动、事务,也都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前提。大学校园,尤其是教学和办公区域,通常必须是安静的。试想,一旦不加限制地完全放开,大量涌入的游客频繁在教室、实验室等区域走动,难免对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影响。
大学的特殊性,也在于它是众多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空间,众人的食、住、行都有赖于各后勤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井井有条。
以饮食为例,大学生因有国家补贴而能享受相对低价的餐食,游客、校园周边居民常到大学食堂来借卡消费,高峰时期食堂一座难求,这也使部分同学很难及时吃上饭。
大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它聚集了一批涉世未深、刚开始独立生活的青年学生,这也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很多高校已实行的预约制参访,让师生有权限实时邀请、审批亲友入校,访客可刷身份证进校,既便捷又能知道进校人员的身份,这也多了一份安全感。
有人可能会说“疫情前的大学校园就是完全开放的”,这并不准确。2013年前后很多学校就尝试在保持校园主体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对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区域实行门禁制度。将公共区域和特殊区域区分开,公众和师生各取所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
当然,高校里有部分极具公共价值的人文空间,比如艺术馆、博物馆,这些地方尤其应该对外开放,既能让社会共享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也能彰显大学的品牌和气度。
在维持校园安静、安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开放,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分时段、分区域开放,可能是疫情过后更贴近现实的情况。社会公众也应该多一份理解和体谅,在校园开放问题上,切莫忽视了大学师生的感受。
□公羽(新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