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对于每个人来说风险越来越大了。
从去年开始贸易战+降杠杆以来,资本市场没有显著提升,一系列财务造假企业却纷纷浮现,原本躺着10几亿现金的企业发不出几千万的分红;素以高净值门槛的私募基金也陆续逾期,本来是高大上的企业融资幕后却是造假和推诿;而我们熟悉的网贷,一面是监管不断推进的平台“良退”,一面是项目逾期引发的平台危机。
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保本保息了,就连银行,包商银行、锦州银行也接连被同业监管。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天意?是趋势?
或许是人定的,国内的金融市场一直都受政策法规影响,过去,各类资产为了口碑,往往都宣扬着“保本保息”的运作,而今,无论是股市、私募还是网贷市场,全部都是违约所导致,起因都是去年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禁止资管保本息”。
这还只是新规的一小部分,新规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你绝大多数的理财投资都会受其影响。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最开始你接触的网贷就不保本保息,你还会考虑吗?
估计很多人会考虑更成熟的公募基金或银行理财品种,而高净值的朋友会去考虑信托、私募品种,毕竟这些产品收益比网贷低不了多少。
在网贷行业如日中天之时,平台所宣扬的安全性就是通过一个“风险准备金机制”,不论项目是否逾期,都可以保障用户可以安全拿到本息,这也使得很多用户认为只要平台安全,项目其实就安全。同样,银行理财和信托,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银行理财,除了个别虚假宣传外(就压根不是银行理财),可以说是几乎全兜底。不仅是银行理财,过去很多资管产品都有这样“兜底”的潜规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托行业,因为信托牌照稀少的关系,信托机构为了爱惜“羽毛”,即便踩雷也要保证完全兑付,毕竟一家打脸的话是在打行业的脸啊!
不过以后这种“兜底”的兑付方式,就都会被禁止。
打破刚兑后,银行选择的是把资管业务剥离出来,单独成立理财子公司,而其他已经在做资管业务的机构,也需要把产品净值化呈现。
在过去,我们购买理财产品时都有预期收益率,比如银行一般就是4%-5%,网贷产品就是8%-10%,而新规要求按产品净值或真实收益来展示,也就告诉我们,每天的收益状况可能都有变化,一个产品的组合投资,如果A逾期了,B、C、D正常还款,你能拿到的钱可能就会降到本金的80%,因为逾期亏的钱与收益核算下来还不能覆盖本金,如果过段时间,A又还款了,产品估算价值可能是103%,回到了正收益。
市场上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募基金,每一个公募基金都有一个净值,这个净值就是公募基金每日运营的体现,最开始的净值,都是1。
虽然从政策上对投资人来说没有了相应的本息保护,但从风险溢价带来的收益来说反而更多了,一方面,个人投资者虽然需要自我面对产品风险,但同样过去赚取收益利差的不透明性消失了,产品组合是多少收益,投资者就拿多少收益;另一方面,各家机构为了提高声誉,银行、券商、信托等资管机构也势必会加强市场调研能力,银行理财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房市场”。
游戏规则变了,也不能直接存银行,不买理财了吧,其实从目前来看,可以替代保本保息的产品也不算少,仅从固定收益品种上来说,各大银行推出的智慧存款、逆回购、可转债都是新的选择。
当然,到了“非保本保息”的阶段,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首先,优先选择投研能力强的资管机构,大家最近可能都有听说陆金所代销的资管项目又出现逾期了,而这也不是其第一次出现逾期情况,我们并没打算抹黑的意思,这件事在某种角度上给我们投资人提了醒,在选择投资品种的时候,尽量选择相对负责、风控严格的代销机构,而一个优秀的资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也体现在投研能力上。
其次,查看理财的产品说明书,资管新规禁止保本保息的同时也要求了理财产品对产品投向透明化,理财产品投向往往就体现在了产品说明书里面,比如招商银行的“聚益生金“产品,其产品说明说就明确了投向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逆回购、债券资产等等,底层资产的风险判断,是我们重点要考虑的。
通常来说,像货币基金、短期理财,仍然是较低风险的投资品;主要投资股票类的权益类产品,仍然风险较高;
最后,注意“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在选择资产品类或者同一资产时,这个方法都同样适用,比如固定收益类和权益资产类,我们就应该分别配置,就在出借网贷的同时,定投基金、购买股票等等,当然,在同一资产内,也不要仅购买一个产品,以避免“黑天鹅”的发生。
更多金融趋势分析、投资技巧讲解、理财知识,理财课程,请关注公众号“亚洲财经商学院”
想深入了解“股权投资项目”“债权投资项目”,可以私信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