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基本给出6%的分界线,比如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说过“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再比如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过“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假设收益率6%是安全的,那么骗子为什么不能把收益率放到6%呢?见招拆招嘛!系统bug是永远存在的,只是用户暂时没有遇到罢了。
因此,重点不是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才稳妥,重点是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和购买渠道——只有比较稳妥,并不存在绝对的稳妥。
如果某产品是国有银行发行,且只能在国有银行柜台或官网渠道购买,那么他提供6%的理财收益就不安全了吗?当然,在目前的市场利率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排除绝对的不可能,只是期限的长短罢了,比如去年一些民营银行推出五年期6%的银行存款,难道存款都不安全吗?
稳妥的资产表现为债权资产,即持有到期具有固定的利息。而在理财产品中,主要资产配置债权资产的就比较稳妥,因为持有标的到期之后可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购买理财产品,投资者是间接的持有对应的债权资产。
通常情况下,也只有主要资产配置于债券资产的理财产品才有预期收益率,否则收益率是不可预期的。比如主要投资标的为股票的,如何预期?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经验不同,对稳妥的理解不同。比如较为极端的保守型投资者,那么他只能把钱投向存款和国债等无风险产品,连购买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都可能觉的不稳妥,毕竟其并不保本和保收。
因此,对个体化的投资者而言,并不存在具体的收益率比较稳妥,要看产品的风险标识——风险表现为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
每个理财产品都有相应的风险类型标识,从低风险到高风险分为5类。其中低风险产品,如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它只限于配置货币市场(到期一年以内的债权),风险极低,即极不可能发生亏本;而中低风险表现为债券基金或定期理财,主要资产配置于有固定收益的债券,也就有相应的预期收益率。
而中风险及以上风险类型理财产品存在大部分的资产配置于权益资产,收益和风险不可基本确定,也就不表现为预期收益率——没有预期收益率也就不稳妥。
因此,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非极端的保守型投资者),低风险和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是较为稳妥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