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系统是整个交易系统中相当核心的一部分功能,以我们的交易中台为例,通过领域方式的拆分,支付架构隶属于订单团队,在整个用户下单之后进行支付,支付之后成单进入交易履约流程。
支付系统由于本身和金融相关,不像其他高频系统面对海量请求可以大量使用缓存,异步mq等方式解决三高问题。支付系统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更高,所以对于其架构设计原则还是有自己特点的。
构建一个支撑每秒十万只读系统并不复杂,无非是通过一致性哈希扩展缓存节点,水平扩展web服务器等。每秒钟数十万数据更新操作,在任何数据库上都是不可能的任务,首先需要对订单表进行分库分表。
在进行数据库操作时,一般会用ID(UID)字段,所以选择以UID进行分库分表。
分库策略我们选择了“二叉树分库”,所谓“二叉树分库”指:在进行数据库扩容时,以2倍数进行扩容。比如:1台扩容2台,2台扩容4台,以此类推。最后把Order库分了8个库中,每个库10个表。
根据uid计算数据库编号:
分库信息 = (uid / 10) % 8 + 1
根据uid计算表编号:
表编号 = uid %10
订单系统的ID必须具有全局唯一的特征,简单的方式是利用数据库的序列,每操作一次就能获得一个全局唯一的自增ID,如果支持每秒10w订单,那每秒至少需要生成10w订单ID,通过数据库自增ID显然无法完成上述请求。所以通过内存计算获取全局唯一的订单ID。
JAVA领域著名的唯一ID应该是UUID了,不过UUID太长且包含字母,不适合做订单ID。
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借鉴Twitter的算法实现全局唯一ID。
三部分组成:
最终订单结构:
分库分表信息 + 时间戳 + 机器号 + 自增序号
还是按照第一部分根据uid计算数据库编号和表编号的算法,当uid=9527时,分库信息=1,分表信息=7,将他们进行组合,两位的分库分表信息即为”17”。
我们通过对order表uid维度的分库分表,实现了order表的超高并发写入与更新,通过uid和订单ID查询订单信息。
上面方案虽然简单,但是保持两个order表机器的数据一致是很麻烦的事情。
两个表集群显然是在不同的数据库集群中,如果写入与更新中引入强一致性的分布式事务,这无疑会大大降低系统效率,增长服务响应时间,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引入了消息队列进行异步数据同步,为了实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当然消息队列的各种异常会造成数据不一致,所以我们又引入了实时服务监控,实时计算两个集群的数据差异,并进行一致性同步。
所谓数据库高可用指的是:
当数据库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问题时,能实时或快速的恢复数据库并修补数据。
从整体集群角度看,就像没有出任何问题一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恢复数据库服务并不一定是指修复原有数据库,也包括将服务切换到另外备用的数据库。
数据库高可用的主要工作是数据恢复月数据修补,一般我们完成这两项工作的时间长短,作为衡量高可用好坏的标准。
我们认为,数据库运维应该和项目组分开,当数据库出现问题时,应由DBA实现统一恢复,不需要项目组操作服务,这样便于做到自动化,缩短服务恢复时间。
如上图所示,web服务器将不再直接连接从库DB2和DB3,而是连接LVS负载均衡,由LVS连接从库。
这样做的好处是LVS能自动感知从库是否可用,从库DB2宕机后,LVS将不会把读数据请求再发向DB2。
同时DBA需要增减从库节点时,只需独立操作LVS即可,不再需要项目组更新配置文件,重启服务器来配合。
再来看主库高可用结构图:
如上图所示,web服务器将不再直接连接主库DB1,而是连接KeepAlive虚拟出的一个虚拟ip,再将此虚拟ip映射到主库DB1上,同时添加DB_bak从库,实时同步DB1中的数据。
正常情况下web还是在DB1中读写数据,当DB1宕机后,脚本会自动将DB_bak设置成主库,并将虚拟ip映射到DB_bak上,web服务将使用健康的DB_bak作为主库进行读写访问。
这样只需几秒的时间,就能完成主数据库服务恢复。
组合上面的结构,得到主从高可用结构图:
数据库高可用还包含数据修补,由于我们在操作核心数据时,都是先记录日志再执行更新,加上实现了近乎实时的快速恢复数据库服务,所以修补的数据量都不大,一个简单的恢复脚本就能快速完成数据修复。
支付系统除了最核心的支付订单表与支付流水表外,还有一些配置信息表和一些用户相关信息表。如果所有的读操作都在数据库上完成,系统性能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引入了数据分级机制。
我们简单的将支付系统的数据划分成了3级:
使用本地内存缓存有一个数据同步问题,因为配置信息缓存在内存中,而本地内存无法感知到配置信息在数据库的修改,这样会造成数据库中数据和本地内存中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开发了一个高可用的消息推送平台,当配置信息被修改时,我们可以使用推送平台,给支付系统所有的服务器推送配置文件更新消息,服务器收到消息会自动更新配置信息,并给出成功反馈。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目前订单的处理能力是平均10万下单每秒,峰值14万下单每秒,如果同一秒钟有100万个下单请求进入支付系统,毫无疑问我们的整个支付系统就会崩溃,后续源源不断的请求会让我们的服务集群根本启动不起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切断所有流量,重启整个集群,再慢慢导入流量。
我们在对外的web服务器上加一层“粗细管道”,就能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
请看上面的结构图,http请求在进入web集群前,会先经过一层粗细管道。入口端是粗口,我们设置最大能支持100万请求每秒,多余的请求会被直接抛弃掉。出口端是细口,我们设置给web集群10万请求每秒。
剩余的90万请求会在粗细管道中排队,等待web集群处理完老的请求后,才会有新的请求从管道中出来,给web集群处理。
这样web集群处理的请求数每秒永远不会超过10万,在这个负载下,集群中的各个服务都会高校运转,整个集群也不会因为暴增的请求而停止服务。
如何实现粗细管道?Nginx商业版中已经有了支持,相关资料请搜索
nginx max_conns,需要注意的是max_conns是活跃连接数,具体设置除了需要确定最大TPS外,还需确定平均响应时间。
end: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关注点赞转发,你的支持就是我更新动力。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