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S
容器编排系统需要满足的条件:
K8S整体架构
Kubernetes采用主从分布式架构,包括Master(主节点)、Worker(从节点或工作节点),以及客户端命令行工具kubectl和其它附加项。
Master架构图
etcd保存了整个集群的状态,CoreOS提供(用户期望状态)。K/V存储,只能存储Api Server中支持的数据范式存储;
Api Server提供了资源操作的唯一入口,并提供认证、授权、访问控制、API注册和发现等机制;
controller负责维护集群的状态,比如故障检测、自动扩展、滚动更新等(确保用户期望状态与实际运行状态一致);
scheduler负责资源的调度,按照预定的调度策略将Pod调度到相应的机器上,pod是调度的最小单位;
Node架构图
kubelet:会监控Api Server上的资源变动,若变动与自己有关系,kublet就去执行任务;定期向master会报节点资源使用情况。
kube-proxy:实现service的抽象,为一组pod抽象的服务提供统一接口并提供负载均衡。
POD创建时序图
1、用户提交创建POD请求
2、API Server 处理用户请求,存储Pod数据到Etcd
3、Schedule通过和 API Server的监听机制,查看到新的pod,尝试为Pod绑定Node
4、过滤主机:调度器用一组规则过滤掉不符合要求的主机,比如Pod指定了所需要的资源,那么就要过滤掉资源不够的主机
5、主机打分:对第一步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主机进行打分,在此阶段,调度器会考虑一些整体优化策略,比如把一个Replication Controller的副本分布到不同的主机上,使用最低负载的主机等
6、选择主机:选择得分最高的主机,进行binding操作,结果存储到Etcd中
7、kubelet根据调度结果执行Pod创建操作:绑定成功后,会启动container, Docker run, scheduler会调用API Server的API在etcd中创建一个bound pod对象,描述在一个工作节点上绑定运行的所有pod信息。运行在每个工作节点上的kubelet也会定期与etcd同步bound pod信息,一旦发现应该在该工作节点上运行的bound pod对象没有更新,则调用Docker API创建并启动pod内的容器
8、POD创建完成
工作流程
①运维人员向kube-apiserver发出指令(我想干什么,我期望事情是什么状态)
②api响应命令,通过一系列认证授权,把pod数据存储到etcd,创建deployment资源并初始化。(期望状态)
③controller通过list-watch机制,监测发现新的deployment,将该资源加入到内部工作队列,发现该资源没有关联的pod和replicaset,启用deployment controller创建replicaset资源,再启用replicaset controller创建pod。
④所有controller被创建完成后.将deployment,replicaset,pod资源更新存储到etcd。
⑤scheduler通过list-watch机制,监测发现新的pod,经过主机过滤、主机打分规则,将pod绑定(binding)到合适的主机。
⑥将绑定结果存储到etcd。
⑦kubelet每隔 20s(可以自定义)向apiserver通过NodeName 获取自身Node上所要运行的pod清单.通过与自己的内部缓存进行比较,新增加pod。
⑧kubelet创建pod。
⑨kube-proxy为新创建的pod注册动态DNS到CoreOS。给pod的service添加iptables/ipvs规则,用于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⑩controller通过control loop(控制循环)将当前pod状态与用户所期望的状态做对比,如果当前状态与用户期望状态不同,则controller会将pod修改为用户期望状态,实在不行会将此pod删掉,然后重新创建pod。
本文是对K8S架构原理及其工作流程的一个汇总,可能会不好理解,但是在学习K8S过程中,这个是跳不过去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