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Aphinya Dechalert
编译丨千山
曾几何时,我记得我的手指疯狂地敲打键盘,与庞大而杂乱的代码库搏斗。那是巨石的时代,代码就像古老的城堡一样,由一块块石头砌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庞然大物。
几年过去了,时代变了。开发人员口中的流行语变成了“微服务”。微服务革命——承诺成为我们的救世主。
我们被告知,通过将庞然大物分割成更小、自包含的独立服务,我们将获得无与伦比的可扩展性、敏捷性和可维护性。这听起来是如此完美。
更快的部署?√
单独扩展?√
独立团队开发?√
但是,当我把单体架构切换成微服务时,我不禁想知道:微服务的魅力真的像它所描述的那样吗?还是只存在于远景的海市蜃楼,只有当我们走近时才显露出它的挑战?
还记得我们不得不与多个团队协调只是为了进行微小的调整吗?传统的单体架构是后勤方面的噩梦。
每次更改都需要理解代码库的大部分区域,与其他团队同步,并希望一个小的调整不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微服务打开了新大门:突然之间,团队可以独立开发他们的服务了。
例如,用户管理团队可以实施新的身份验证策略,而无需等待库存管理团队更新其产品列表方法。这种解耦不仅仅是在代码层面,它还延伸到了团队动态。
O'Reilly 的一项调查发现,采用微服务的组织在团队协作方面提高了63%。每个开发人员都成为其领域的大师(从字面上看,考虑到领域驱动设计实践)。
在我们之前的一个项目中,我记得“黑色星期五”大促销活动时引发的混乱。我们的单体应用难以应对大量涌入的用户,导致所有功能的性能下降,而不仅仅是结帐流程。
微服务很好地解决了这种不平衡的需求。你只需简单地在负载下扩展服务,而无需为整个应用程序过度配置资源。
想结账的用户激增?没问题,扩大结帐服务规模。
宣传视频病毒式传播?没问题,提升媒体服务,不影响触及其他服务。
思科的一项案例研究显示,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的情况下,使用微服务架构设计的应用程序可以处理多达 20%的负载。
虽然许多人认为微服务是解决软件开发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作为一名远程开发人员,我对这种架构风格的尝试经常感觉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在虚拟茶水间的闲聊和一行行代码之外,这个故事总是充斥着无数希望、频繁的正面交锋以及相当多的启示。
当我将我的第一个项目过渡到微服务时,我突然意识到,将一个应用程序拆分为多个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分而治之”。
随着拆分而来的是管理这些离散服务的责任。有一次,我部署了一个新的微服务,突然间,系统的其他部分失去了对它的跟踪——这是分布式系统中服务发现(Service Discovery)的臭名昭著的挑战。
此外,数据一致性也成为一场艰苦的战斗。
我再也不能依靠单个数据库事务来确保一切正常。因为每个服务都在管理自己的数据,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分布式事务的泥潭之中。
然后是失败。当一项服务失败时,连锁反应通常会导致其他服务发生级联故障。
理论上让服务进行通信,听起来很简单。
但问题是:分布式系统引入了延迟。
一天晚上,我正在调试一个异常缓慢的操作,却意识到罪魁祸首是服务之间的大量同步调用。等待下一个请求的次数增加了。
这需要改变战略。
虽然通过事件进行异步通信减轻了一些痛苦,但它也带来了挑战,例如确保事件的顺序。
被吹捧的模块化承诺往往与性能相悖。虽然微服务可以简化流程,但与传统的单体应用相比,它们也可能导致通信延迟。
作为 CI/CD 的坚定倡导者,部署单个服务的承诺感觉就像一个梦。
但现实很不一样。最初的几天尤其混乱。
使用多个管道时,一个服务中的更改有时需要与其他服务进行协调。还记得你每天都为之头疼的版本兼容性问题吗?有了微服务,跟踪哪个版本的服务A与服务B兼容成为了一种日常仪式。
带有一系列服务和数据库阵列的微服务,常常感觉就像一块不断移动的拼图。有很多个晚上,我发现自己由于无法预见的集成问题而恢复代码,或者梳理日志试图找到哪个服务是薄弱环节。
与巨石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铁板一块时,变化尽管规模较大,但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工作流程是线性的,那么部署呢?好吧,他们感觉更受控制了。
如果你曾经尝试通过一串 Slack 消息来传达一个复杂的想法,你就会欣赏直接沟通的益处。与此类似的,在单体架构中,模块之间的进程内通信的简单性是直接、无缝的,并且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网络调用,没有延迟,没有丢失请求。一切都在应用程序的范围内正常工作。
使用微服务,服务间通信感觉就像试图与分布在各大洲的团队成员进行 Discord 语音聊天,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互联网困境作斗争。
当然,这是可行的,但这些小问题会让你怀念一切都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光。当公司要求他们的开发人员回办公室坐班时,我理解了:它确实有它的好处,尤其是在即时沟通方面。
微服务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专注于特定的功能。我记得我被分配到一个专门负责用户身份验证的团队。解耦的特性使我们能够完善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不久前,我们的单体应用中的一个小模块故障导致了严重的中断。对于微服务,每个服务都充当其隔离的故障点。我见过一些特定微服务出现宕机的实例,但多亏了架构,整个应用程序得以继续运行,用户对此几乎没有感知。
管理微服务感觉就像同时处理十几个Slack频道。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日志记录、监视和部署过程。相比之下,单体架构有一个固定的流程。
微服务通常意味着多个数据库。虽然这看起来很棒,但确保数据一致性却是一场噩梦。在单体架构时代,一个数据库意味着一致性。这就像在 Discord 中有一个线程,每个人都在更新。我经常发现自己怀念这种统一性提供的便利。
然后是整体调试。
还记得尝试通过相互连接的微服务跟踪bug吗?这就像追溯无数的 Discord 对话来找到一条消息。但在单体架构的设置中,错误日志是集中的,因果关系更加清晰。
当我回顾自己在微服务领域的尝试时,我发现这条道路充满了挑战、得失和可以从中学习收获的宝藏。以下是我在微服务之旅中获得的3个主要收获。
1) 明智地接受复杂性
深入微服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决策——这是对复杂性的承诺。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只是为了顺应潮流而打破了一个体系。并非每个应用程序都需要由相互连接的服务组成的网络。正如Sam Newman在《构建微服务》中提到的那样,架构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它可能会矫枉过正。
2)灵活性是有代价的
是的,微服务承诺了灵活性,但要实现这一点,也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仅在基础设施方面,而且在认知负荷方面。每项服务都有自己的领域,需要专门的关注。
3)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架构决策不能脱离业务需求。灵活的初创公司的需求与传统的企业应用程序截然不同。虽然经典案例研究(例如.NETflix 著名的微服务转型)很有启发性,但必须认识到,适用于一个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变身为技术弄潮儿可能很诱人。成为科技领域重大变革的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代码的守门人,我们需要抵制盲目接受趋势的诱惑。批判性评估、理解趋势背后的“原因”,并权衡其与我们的特定背景的相关性至关重要。
Slack 消息、Github 存储库和 Discord 讨论已成为我们许多远程开发人员的新饮水机。在各种噪声中,让我们记住定期聚焦,反思我们的选择,并确保我们不只是追逐趋势,而是有目的地制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解决方案。
参考链接:https://medium.com/@PurpleGreenLemon/was-microservices-a-bad-idea-5e52edee1c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