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racle发起一个事务需要更改数据时,如果所涉及的数据块不在BUFFER CACHE中,那么Oracle服务进程首先会将相关数据块从数据文件中读进BUFFER CACHE进行更改(直接路径读除外),更改后的数据块被称为脏块(DIRTY BLOCK)。当事物提交或者回滚时,基于性能上的考虑,脏块并不会立刻写至数据文件,而是由LGWR进程优先将脏块的信息写至ONLINE REDOLOG,只有当LGWR进程返回写成功之后,事务才算提交成功。这就是Oracle为了保证不丢数据的“日志优先写”原则。提示 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LGWR进程写REDOLOG时,一般会采用同步I/O。
“日志优先写”原则带来的问题就是当数据库异常宕机时,可能会仍有部分脏块在BUFFER CACHE的脏缓冲区列表中,并没写进数据文件。
前滚:通过redolog重构未写进数据文件的脏块信息,通知DBWR进程将脏块写进数据文件
回滚:回滚异常宕机时未提交的脏的数据块,未回滚的事务,通过扫描undo进行这些事务的回滚。
启动数据库时,首先会由服务器进程进行实例恢复(CRASH RECOVERY,又叫前滚),即服务器进程扫描ONLINE REDOLOG,在BUFFER CACHE中重构未写进数据文件的脏块信息之后,会通知DBWR进程将脏块写进数据文件。CRASH RECOVERY完毕以后,BUFFER CACHE里既有数据库异常宕机时已经提交还没有写入数据文件的脏数据块,又包含了事务被突然终止,以致既没有提交又没有回滚的事务所弄脏的数据块。CRASH RECOVER完成操作之后则由SMON进程扫描UNDO段头进行事务恢复(TX RECOVERY,又叫后滚),最终将数据库恢复至宕机前的那一刻。图4-4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由前面分析可知,除去硬件性能等因素以外,数据库打开的速度受两个自身因素影响:
◆ 在线日志(ACTIVE和CURRENT状态)所对应的脏块数量。脏块数量越多,数据库恢复的时间就越长,数据库打开速度越慢。需要恢复的脏块的数量可以在CRASH RECOVERY日志中看到,如下所示:
Sat Jul 28 22:27:47 2012
Completed redo scan
134146 redo blocks read,8902 data blocks need recovery
◆ 需要恢复的事务的数量和大小。事务数量越多,事务越大,数据库打开越慢。为加快事务恢复速度,后台进程往往采用并行恢复,其并行度主要受参数
fast_start_parallel_rollback影响。
Oracle引入增量CHECKPOINT的目的是将BUFFER CACHE中的脏块写操作分散到不同的时间点完成,但在I/O压力比较大的业务系统下,过于频繁的脏块写操作显然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甚至影响业务系统的响应时间,那么我们需要对此进行一些优化,我们不能改变CHECKPOINT的算法,但是可以减少DBWR进程写脏块的频率。以下便是业务系统在不同I/O压力下的优化思路。
在I/O压力比较大的系统中,建议设置参数FAST_START_MTTR_TARGET为0或者将参数设置成较大值(如3000),从而降低DBWR写脏块的频率,使得脏块尽可能地保存在BUFFER CACHE中。对于ONLINE REDOLOG,如果其大小过小,容易引起在线日志的频繁切换,从而导致频繁的CHECKPOINT。为缓减I/O压力,在日志量较大的系统中,可以设置比较大的ONLINE REDOLOG(比如2GB或者4GB)。如果系统内存充足,建议设置较大的BUFFRE CACHE,不但更多的数据块可以保存在缓冲区中,而且可以进一步减少增量CHECKPOINT的频率。如果观察到DBWR进程比较繁忙(比如该进程CPU占用率较高),则可以设置db_writer_processes参数增加DBWR进程数量,从而加快CHECKPOINT速度。
提示 一般情况下,日志切换维持在2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
在I/O压力较小的系统中,建议不要设置参数FAST_START_MTTR_TARGET(事实上Oracle默认就不设置该参数)。实践经验表明,数据库在异常宕机后的启动过程中,扫描和应用ONLINE REDOLOG的速度一般都能在几分钟内能完成。ONLINE REDOLOG的应用速度不仅跟脏块数量有关,还跟扫描数据文件头的数量有关,数据文件越多,其扫描速度越慢。
参考《DBA实战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