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对骨干链路的带宽和可靠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传统技术中,常用更换高速率的接口板或更换支持高速率接口板的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带宽,但这种方案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而且不够灵活。采用链路聚合技术可以在不进行硬件升级的条件下,通过将多个物理接口捆绑为一个逻辑接口实现增大链路带宽的目的。在实现增大带宽目的的同时,链路聚合采用备份链路的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之间链路的可靠性。
C厂商称链路聚合为Port Channels,HUAWEI称链路聚合为Eth-Trunk,H厂商称链路聚合为以太网链路聚合。
根据是否启用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链路聚合分为手工负载分担模式和LACP模式,其中LACP模式又分静态LACP和动态LACP。
手工负载分担模式下,Eth-Trunk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均需要手工配置,没有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的参与。该模式下所有的成员接口可以平均分担数据流量,也可以配置成员接口的权重,使部分接口分担更多的流量,实现非平均的流量分担。
静态LACP模式下链路聚合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都是由手工配置完成的。但与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不同的是,该模式下活动接口的选择由LACP协议报文负责。
动态LACP模式下链路聚合接口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活动接口的选择完全由LACP协议通过协商完成。这就意味着启用了动态LACP协议的两台直连设备上,不需要创建Eth-Trunk接口,也不需要指定哪些接口作为聚合组成员接口,两台设备会通过LACP协商自动完成链路的聚合操作。由于该模式过于灵活,会产生管理及维护方面的诸多隐患,不适合在核心运营网络中使用,多用于和服务器对接,目前只有H厂商支持动态LACP。
HUAWEI与C厂商链路聚合对接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HUAWEI与C厂商链路聚合对接情况
HUAWEI与H厂商链路聚合对接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HUAWEI与H厂商链路聚合对接情况
LACP属于标准协议,HUAWEI和C厂商在协议上没有差异,默认配置如表2-1所示。
表2-1 HUAWEI和C厂商默认配置差异
C厂商配置命令行和HUAWEI命令行差异如表2-2所示。
表2-2 命令行差异
因为LACP属于公有协议,LACPDU报文一致,所以HUAWEI设备能够直接替代C厂商或者与C厂商对接。
在对接替换时,注意对端设备的链路聚合的模式是手动还是LACP,保证两端的模式保持一致。即手动模式与手动模式对接,静态LACP模式与静态LACP模式对接,动态LACP与动态LACP对接。另外H厂商的设备只有一个LACP动态模式,其实和静态没有差异,其他厂商设备可以用静态LACP模式和H厂商的动态LACP模式对接。
适用于所有型态所有版本。
目前服务器一般都会多网卡接入,这样不仅能增加网络带宽,同时又能冗余备份。而一般企业都会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下自带的网卡绑定模式,当然现在网卡产厂商也会出一些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网卡管理软件来做网卡绑定(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网卡绑定功能,需要第三方支持)。
表2-3和表2-4列出了交换机与服务器多网卡绑定时采取的模式。
l Linux服务器
表2-3 交换机与LiNux服务器多网卡对接采取的模式
l Windows 服务器:
表2-4 交换机与Windows服务器多网卡对接采取的模式
如图3-1所示,HUAWEI设备和C厂商设备采用静态LACP模式对接。
图3-1 HUAWEI与C厂商对接组网图
步骤 1 创建聚合链路,并将接口加入链路聚合
HUAWEI配置:
<HW> system-view
[HW] interface Eth-Trunk 1
[HW-Eth-Trunk1] quit
[HW]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3/0/4
[HW-GigabitEthernet3/0/4] eth-trunk 1
[HW-GigabitEthernet3/0/4] quit
[HW]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3/0/6
[HW-GigabitEthernet3/0/6] eth-trunk 1
[HW-GigabitEthernet3/0/6] quit
[HW]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3/0/8
[HW-GigabitEthernet3/0/8] eth-trunk 1
[HW-GigabitEthernet3/0/8] quit
C厂商配置: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Switch(config)#interface port-channel 1
步骤 2 配置链路聚合模式
HUAWEI配置链路聚合模式是在Eth-Trunk接口下配置的,链路聚合模式有2种:手工负载分担模式和LACP模式。现在在HUAWEI设备上配置LACP模式。
[HW] interface Eth-Trunk 1
[HW-Eth-Trunk1] mode lacp
步骤 3 C厂商设备配置链路聚合是在物理接口下配置,同样,C厂商设备可以配置手工负载分担模式(on),也可以配置LACP模式,但C厂商配置LACP的时候可以配置主动(active)和被动(passive)两种模式,对于被动端来说,它不会主动发送LACP协议报文,除非对端是一个主动端,即当他接收到LACP报文后,才会发送;对于主动端来说,不管对端到底是主动端还是被动端,它都会主动发送报文进行协商。这里采用主动LACP模式。
Switch(config)#interface range Gi0/2,Gi0/4,Gi0/6
Switch(config-if-range)#channel-protocol lacp
Switch(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active
步骤 4 配置链路聚合负载聚合模式
HUAWEI负载均衡配置同样是在Eth-Trunk口下配置,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负载分担模式,这里采用源mac地址负载分担。
[HW-Eth-Trunk1] load-balance src-mac
C厂商设备配置:
Switch(config)#port-channel load-balance src-mac
步骤 5 配置系统LACP优先级
HUAWEI配置:
[HW] lacp priority 0
C厂商设备配置:
Switch(config)#lacp system-priority 1
步骤 6 配置接口LACP优先级
HUAWEI配置:
[HW]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3/0/4
[HW-GigabitEthernet3/0/4] lacp priority 1
C厂商设备配置:
Switch(config)#interface gi0/2
Switch(config-if)#lacp port-priority 1
步骤 7 查看链路聚合状态
在HUAWEI设备上执行display eth-trunk 1命令查看链路聚合状态。
由HUAWEI设备上的回显看出,Eth-Trunk 1的成员接口GigabitEthernet3/0/4、GigabitEthernet3/0/6、GigabitEthernet3/0/8成为活动接口,处于“Selected”状态。
在C厂商设备上执行命令show etherchannel 1 port-channel查看链路聚合状态。
在C厂商设备上执行命show etherchannel 1 summary查看链路聚合汇总信息。
由C厂商设备上的回显可以看出,Gi0/2、Gi0/4、Gi0/6已经绑定到了port-channel中。
----结束
无。
如图3-2所示,交换机Switch与服务器对接,Switch上创建LACP模式Eth-Trunk,服务器的网卡为Intel(R) Server Adapter I340,并且通过多网卡聚合,来提高带宽、增加可靠性。
图3-2 交换机与服务器对接组网图
步骤 1 在Switch上创建Eth-Trunk,配置为静态LACP模式;
步骤 2 配置服务器的网卡工作模式为IEEE 802.3ad动态链路聚合模式;
步骤 3 将服务器的网卡接入交换机的Eth-Trunk。
----结束
l Switch的关键配置如下:
interface Eth-Trunk1
mode lacp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1
eth-trunk 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2
eth-trunk 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2
eth-trunk 1
l 服务器的配置如下:捆绑服务器网卡端口并配置为802.3ad动态链路聚合。
1. 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选择“更改适配器设置”。如图3-3所示。
图3-3 更改适配器设置
2. 在需要测试的网卡端口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如图3-4所示。
图3-4 选择属性
3. 选择对应网卡的服务程序,比如此处为Intel的,然后单击属性。如图3-5所示。
图3-5 选择Intel的服务程序
4. 单击分组,勾选“将此适配器与其他适配器组合”,然后再单击“新组”,重新命名新组,然后单击“确定”。如图3-6所示。
图3-6 单击分组
5. 命名新组后勾选所需要的网卡端口。如图3-7所示。
图3-7 选择所需要的网卡端口
6. 选择需要的组类型:IEEE 802.3ad动态链路聚合(注意:此处的静态链接聚合对应了S系列交换机产品的手工模式)。如图3-8所示。
图3-8 选择IEEE 802.3ad动态链路聚合
交换机与服务器对接,两边的模式一定要对应。具体的对应方式请参考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