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层
定义通讯网络之间物理链路的电气或机械特性,以及激活、维护和关闭这条链路的各项操作。物理层特征参数包括:电压、数据传输率、最大传输距离、物理连接媒体等。在网络传输过程,通常使用的物理层传输介质如下:有线介质: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等。无线介质:卫星、微波、IR、RF、激光等。另外,还有大气,携带微波和光。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实际的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总会出现错误,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数据分成帧,以数据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将有差错的物理链路转化成对上层来说没有错误的数据链路。它的特征参数包括:物理地址、网络拓朴结构、错误警告机制、所传数据帧的排序和流控等。
3、网络层
这一层定义网络操作系统通信用的协议,为信息确定地址,把逻辑地址和名字翻译成物理的地址。它也确定从源机沿着网络到目标机的路由选择,并处理交通问题,例如交换、路由和对数据包阻塞的控制。路由器的功能在这一层。路由器可以将子网连接在一起,它依赖于网络层将子网之间的流量进行路由。
4、传输层
传输层将数据分段并重组为数据流(data stream)。TCP UDP 都工作在传输层,当采用 TCP/IP 协议时程序开发者可以在这 2 者之间做出选择。传输层负责为实现上层应用程序的多路复用,建立会话连接和断开虚电路提供机制.通过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他也对高层隐藏了任何与网络有关的细节信息。UDP 使用发送不需确认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通常用于组播数据流等对部分丢弃报文影响较小的数据流的传输。而对于 TCP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每个数据包的传送必须确认。TCP 传输使用经典的 3 次握手协议。
5、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与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通信会话包括发生在不同网络应用层之间的服务请求和服务应答,这些请求与应答通过会话层的协议实现。它还包括创建检查点,使通信发生中断的时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个状态。
6、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多种功能用于应用层数据编码和转化,以确保以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应用层识别。表示层的编码和转化模式包括公用数据表示格式、性能转化表示格式、公用数据压缩模式和公用数据加密模式。
7、应用层
应用层是最接近终端用户的 OSI 层,这就意味着 OSI 应用层与用户之间是通过应用软件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应用层并非由计算机上运行的实际应用软件组成,而是由向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资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组成,这类应用软件程序超出了 OSI 模型的范畴。应用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标识通信伙伴、定义资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为可能丢失通信伙伴,应用层必须为传输数据的应用子程序定义通信伙伴的标识和可用性。定义资源可用性时,应用层为了请求通信而必须判定是否有足够的网络资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都需要应用层的协同操作。
在传输层,数据被分割为一个更小的段(Segment),在网络层,加入 IP 包头,被称为 IP 包(Packet).在数据链路层被称为帧(Frame)。到最后在物理层,被称为 Bit 流
1、通常一个网络规模非常大,需要分区段管理,将网络分区的设备为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等设备。所分得的区域,根据特性可以被定义为广播域和冲突域冲突域(物理分段):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物理网段上所有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这个域代表了冲突在其中发生并传播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被认为是共享段。在 OSI 模型中,冲突域被看作是第一层的概念,连接同一冲突域的设备有 Hub,Reperter或者其他进行简单复制信号的设备,也就是说,用 Hub 或者 Repeater 连接的所有节点可以被认为是在同一个冲突域内,它不会划分冲突域。而第二层设备(网桥,交换机)第三层设备(路由器)都可以划分冲突域的,当然也可以连接不同的冲突域。简单的说,可以将 Repeater 等看成是一根电缆,而将网桥等看成是一束电缆。
2、广播域: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如:在该集合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传输一个广播帧,则所有其他能收到这个帧的节点都被认为是该广播帧的一部分。由于许多设备都极易产生广播,所以如果不维护,就会消耗大量的带宽,降低网络的效率。由于广播域被认为是 OSI 中的第二层概念,所以象 Hub,交换机等第一,第二层设备连接的节点被认为都是在同一个广播域。而路由器,第三层交换机则可以划分广播域,即可以连接不同的广播域。
3、路由器由于工作在网络层,所以可以隔离广播域,而交换机,由于采用交换矩阵,可以避免在数据传输时发生冲突。而集线器由于工作在物理层,仅复制电信号,所以无法隔离广播域和冲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