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已经顺利结束。考生和家长很快又将面临上面这样令人纠结的问题——志愿填报。到底该选好大学还是选好专业?
对此,我的建议是:“一本选学校,二本、三本选专业”。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在取消录取批次后,选择院校和专业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识教育院校选学校,职业教育院校选专业。
第一,第一批次院校主要包含985高校、211院校以及地方建设的重点本科院校。总体来看,第一批次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各有千秋。如果能够进入一所更好的大学,可能意味着有机会获得更多教育资源。
第二,第一批次院校大部分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淡化专业界限、扩宽专业面。这些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术性人才,是以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为导向,更关注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第三,这些院校指定了许多配套政策,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是转专业政策。有的学校会有30%的指标,允许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换专业,包括从文科专业换到理科专业。大部分实行换专业政策的学校,会对申请换专业的学生提出GPA要求,也有学校提出“零门槛”申请换专业,但需要在换专业时对申请的同学进行考核。
因此,在选择大学时,考生可以提前了解大学是否有换专业政策。如果有,高考升学时没有进入理想专业,就可以通过换专业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当然,对于换专业政策,也需理性看待,如果换专业不成功,则需要安心学好本专业。
二是辅修政策。即主修A专业,学有余力可以选修B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B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后,可以获得B专业的辅修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同学们的选择面,可以在大学里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但这也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学好本专业,又要投入精力学好辅修专业课程。
三是跨校选课。即在A学校读书,可以跨校选B学校的专业课程,通过B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积累一定的学分,可以获得B学校的相关专业或课程证书。这需要A、B学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此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方式,学习其他学校,包括国外大学的课程。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已经十分丰富,同学们想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投入精力。有不少同学在进大学之前,特别关注大学有没有换专业政策、辅修政策,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却是另外一副模样,没有明确的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大学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但很多同学却并没有把握住。
因此,在第一批次选择院校、专业时,应先关注学校;在定位院校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当然,如果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则应根据专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实力的院校。
首先,总体来看,目前安排在第二批次、第三批次招生的院校,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不像第一批次院校间差别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关注学校的办学特点、特色专业。
其次,从办学定位看,二本、三本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办学定位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考生在选择时,就应该关注能更好就业的专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的问题,许多高等院校没有清晰的定位,在学术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的目标间来回摇摆。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本应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为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职业培训上也花费了很多精力;应该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反而舍本逐末地追求学术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导致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以学生,只能把考研作为唯一的出路。
因此,大学应明确自己的定位,考生和家长也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清楚自己适合成为学术型人才还是成为技能型人才。(编辑:周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