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查沁君
2024年度公务员省考第一波“小联考”落下帷幕。
12月10日,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地省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在社交媒体发布考后感受,考试难度大成为热议焦点。
“浙江省考比国考还难”、“江苏省考酣畅淋漓地蒙题”、“山东省考一考一个不吱声”、“省考BC之争”等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有山东网友发博称“建议以后都裸考吧,毕竟复习了感觉和裸考一样”。
近三周接连参加完国考、京考、苏考的天津人苏哲也有同感。“从难度上看,苏考≥国考副省>京考。”
苏哲对界面教育称,江苏省考之所以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考试本身难度大,135道题题量大,其中数量题20个,判断推理题50个,都是难度较高的题型。
二是“上岸”难度大,“江苏待遇很好,且和大联考时间不冲突,所以全国考生都会去江苏考,我(填报)的岗位竞争激烈,四五百个人中只录一个。”苏哲称。
2024年度江苏省共编制了9470个录用计划,同比增加2.1%,约41.8万人通过资格初审且缴费确认参加笔试。
据华图教育统计,江苏省政府信访局的机关处室二级主任科员及以下的岗位竞争比高达2581:1,是实打实的“千里挑一”。竞争比同样处于高位的岗位还有徐州市泉山区-区委统战部(一级科员)一职,逾两千人抢一个岗位。
12月11日,华图教育首席研究员刘有珍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访时称,北京、上海市的考试难度无变化。山东整体难度较大,申论难在考题抽象,如“合力并,万钧举”,但属热门话题,还有素材可写。江苏申论考的是冷门话题“全民阅读”。浙江省考题一直较难,今年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开始考察篇章阅读,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难度较大。
“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越来越卷,同时考生水平越来越高,在此趋势下,题目简单很难拉开差距。”刘有珍认为,但也不能一味追求难,出题人会一点点把控尺度,往难了出。
刘有珍对界面教育称,省考题目变难,大概率是趋势,考生要多熟悉全国各省份的题目,不管考官如何出题,肯定会充分借鉴历史出题方式。
难度大之外,不少考生认为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题目创新性较高。
“和去年比,今年的题目都很有意思。”苏哲称,“这几场试考下来,感觉都在创新,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都在反‘应试’,慢慢回归选拔属性。”
在苏哲看来,题型创新多也就意味着备考难度增大,更能考察一个人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从而筛选出工作能力强的人才。
本科毕业、工作不到三年的苏哲于今年3月离职,开启全职备考,并成为公务员“巡考”大军中的一员。巡考是指考生每年在国家和省市公务员招录考试点四处奔波、参加考试的现象。
“之所以巡考,也是想再进步一下,不是特别着急上岸,在城市和岗位选择都会选择更好的。”在今年的国考和京考中,苏哲报考的都是级别更高的单位。在江苏省考中,他也报了省会南京一个级别高的部门。
从地理上,苏哲更倾向天津或北京,因为离家近。南京更多的是试一试、冲一冲,“考上了肯定会很心动,因为待遇确实比北京、天津高。”
在公考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为提高“上岸”率,巡考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苏哲表示:“巡考现在很常见,(考生)基本都是应考尽考。”他在去南京的高铁上,旁边座位一个女生也是刚参加完国考和京考,还要去宁波参加浙江省考。
招录方面,江、浙、沪、鲁四地省考依旧满足这几大特征:向应届毕业生、基层倾斜的同时,采取分类分级考试。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江、浙、沪、鲁省考大比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录。除省级机关部分职位限定基层工作经历之外,大部分职位均对工作经历要求宽松,还拿出部分职位限定应届生报考,向应届毕业生递来就业“橄榄枝”。
据中公教育统计,2024浙江省考专门面向2024年应届毕业生招录人数为4044人,占总体比例为56%;2024山东省考设置应届毕业生招录计划2977个,同比增加1056个。
省考以国考为风向标,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录用计划向基层一线倾斜。以2024江苏省考为例,将全省79.3%的录用计划设置在县乡一线,同时省级(含垂直机构)单位的招录继续缩减。
分类分级考试也是一大趋势。例如2024江苏省考分为A、B、C三类考试,笔试、面试均分别命题。其中A类职位占比最大,达到47.14%,接近一半,其次是B类。每类职位的考查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上海的分类更加具体:2024上海市考专业类别设置为“综合管理”、“政法”、“信息技术”、“财经”、“城市建设”、“卫生健康”、“公安司法机关基层人民警察”七类,考查更专业,分类更具体,坚持人才招录的精准导向,有利于更高效选拔与职位匹配人才。
2024年深圳公务员专项招录则创新性地实行“先考试再选岗”、“平行志愿”政策。前者指考生参加完统一的笔面试,合格后再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岗位。后者指在报考岗位时,考生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岗位,岗位间没有先后顺序之分,按考生成绩和志愿顺序录取。
“堪称颠覆式变革。”刘有珍对界面教育表示。
此举将大量减少、甚至不会出现公务员岗位因为无人报名或不足开考比例被废的情况。同时高分“撞车”落榜、低分捡漏“上岸”将不复存在。
深圳于2023年2月份首次推出这样的招录模式,一开始是基层一线、市区机关、专业综合职位组、定向港澳选拔这四类岗位,其中采用平行志愿的是专业综合职位组。
“今年与去年不同之处在于,由以前根据笔试成绩填报职位筛选职位,调整为根据总成绩挑选职位。”刘有珍称,“这充分体现了深圳想要留住优先人才的渴望,确保成绩优秀的人有职位,可以说很公平公正了。”
另一大变化是原先在笔试完的资格初审阶段,专业职位组考生需要先进行“志愿”填报才能参加资格初审,今年改为面试后,根据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考生可以在本小组的职位中进行“平行志愿”的填报。
刘有珍建议,对于笔面能力强的考生可以直接选择专业组。原因是专业综合职位要考专业科目,其他专业职位只须考行测和申论;如果报考综合专业组,就能避开其他省市的“大佬”,这些人一般不会特意备考专业科目。
对比看来,“先考试再选岗”侧重考试选拔,使考生有更广泛的选择机会,但也增加了考试压力。对考生而言,这种方式增加了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导致对岗位的不了解。
对用人单位来说,“先考试再选岗”可以获取更多高素质人才,但可能出现与实际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增加培训成本。而传统方式则更侧重于直接匹配岗位,降低了不匹配的风险,但也限制了考生选择范围。
深圳并非首个在公考中采取“先考试再选岗”的城市,上海之前也有类似做法,刘有珍介绍,深圳和上海模式基本相似,都强调先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再进行岗位选择。
然而,深圳这次改革是笔试、面试都考完的综合成绩计算完毕后报岗,上海多年一直是笔试结束、面试之前进行岗位填报。这种微小差别可能影响考生对应岗位的准备策略。
也有社会舆论质疑深圳这种“先考试再选岗”的模式。
比如在报考、面试中、面试后选岗阶段增加主观性和“操作空间”,降低“萝卜坑”(指一些岗位因为特定原因被特定人群内定)的准入门槛,信息不对称下,可能会有考生通过非官方渠道得知某些岗位的信息,优先选择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的岗位,导致不公平。
“这种模式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操作空间大的问题。”刘有珍称,因为在报考岗位后,用人单位能看到考生的所有信息,可能使某些考生更倾向于选择竞争较小的岗位,影响选拔公平性。
因此,必须加强信息透明度,确保考生公平获取岗位信息,并加强制度监督,避免主观偏向和不公平发生。
从长远来看,此种招录模式对用人机制或未来人才结构会有何影响?是否值得全国推广?
“很多时候,因为岗位冷热不均、高手撞车问题,公务员考试是一半实力一半运气。一旦‘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的平行志愿模式被其他省市采用,运气因素对公务员考试的影响将大幅度减少。”刘有珍称,同时,这种改变可能为用人机制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更广泛的人才,强调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方面。
但他认为,全国推广需谨慎。之所以目前只在上海和深圳推行,是因为这两地都是省市直管到底,无论录取到哪个区工作,距离都不远,而省级下辖的市区县乡,可能因为偏远或考生不熟悉,有人会放弃面试或放弃体检,到时候留不住人才更麻烦。因此,须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确保公平竞争和选拔优秀人才。
(文中苏哲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