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打针是常有的事。我家阿果也是,每次带她去打疫苗,人还没进门,仅仅是在门外远远地看见戴口罩的护士便要哭。
这其实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在起作用。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在给狗喂食时摇龄,几次后,巴甫洛夫的狗没见到食物,只要听到铃声便流口水。
孩子们打疫苗也是如此,戴口罩、穿白衣的护士拿着针孔出现,往宝宝的手臂上一扎,孩子被这猛的一扎吓了一跳,再加上的确感觉疼痛,便对打针产生恐惧感。几次后,当孩子没见到针,仅仅是见到戴口罩、穿白衣的护士,经典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已经起作用,让孩子联想到针孔和手臂上的疼痛感。恐惧会让孩子不敢面对护士。
害怕是一种人类直觉,人类进化需要时间来适应反直觉,所以直面害怕、克服恐惧也是人类的重要课题。
父母如何帮孩子应对害怕?
第一种,阳性强化法。
当一个孩子做出面对害怕和克服害怕的行为后,即使孩子没有真正改变,父母也需要及时表扬孩子的积极行为。因为阳性强化法事实上是通过父母的称赞和认可,帮助孩子对行为的自我肯定,有助于强化孩子未来勇敢行为的出现,帮助孩子真正变得勇敢。
有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她的女儿从小胆小,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她说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变得勇敢。我说:”当一个孩子害怕时,父母越让他不要害怕,常常是于事无补的,只会让一个孩子更加抗拒,先从认可孩子的一点小进步开始……”
后来,这位妈妈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的女儿很害怕与人说话,但是有一次因为路上遇到一只流浪猫,妈妈鼓励女儿进入一间小商店找售货员要一只纸箱。小女孩紧张地走进去,支支吾吾地与售货员沟通,虽然沟通了很久,女儿也面红耳赤地拿着纸箱走出来,但脸上难掩兴奋——一种为了给流浪猫一个小家而突破自己的兴奋。那位妈妈及时称赞了女儿,女儿也很高兴。后来,她也发现女儿一直在一些小事情上自我突破,小女孩在慢慢地让自己变得勇敢。
我们很多父母在育儿上常常有一种错误的“梦想”:总想一蹴而就,比如孩子胆小,就常常梦想通过什么事情让孩子一夜变得勇敢。这种心理跟“一夜变富翁”很像,可惜这样的事情只发生在小说或电视剧里。孩子之所以是胆小的孩子,那是他们因为天生的性格或一系列的生活才变成那样的孩子;父母要想纠正,把胆小的孩子变成不胆小的孩子,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种,鼓励孩子鼓起勇气直面害怕。
在某个害怕的事物面前,即使孩子只是鼓起勇气,也能帮助孩子变得勇敢一些。神经生物学家Uri Nili和Hagar Goldberg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些怕蛇的人请到实验室,然后把一条蛇丢到这些人身边。面对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一种人要求别人把蛇放得离自己更近一些;另一种人选择让人把蛇拿走。第一种被认为是直面恐惧的人,第二种是向恐惧屈服的人。
与此同时,研究者让这些人躺在脑扫描仪的设备里面,观察他们大脑的变化。结果发现,那些直面恐惧的人,胼胝体下的大脑前额皮层发生变化——变得活跃起来,这时大脑负责恐惧的杏仁核的活跃度减弱。即仅仅是故意直面恐惧,也会让人的恐惧感降低!而那些向恐惧屈服的人,他们的大脑反应发生相反的状况,向恐惧屈服的人往往会变得更恐惧。
在鼓励孩子直面恐惧方面,甘地夫人是一个典型。甘地夫人有一个儿子叫拉吉夫。在一次手术前,医生安慰他说“手术不痛”,甘地夫人觉得医生这样说很不妥,因为没有手术不痛,即使用了麻醉药也会痛,所以她便对儿子说:“手术后几天伤口会非常疼,别人也不能替代你疼,但如果你因为疼而哭泣的话,会让伤口恢复得更慢……”因为听到母亲的话,拉吉夫在手术时和手术后非常坚强,也很少哭。母亲鼓励孩子直面勇敢,孩子也因此变得勇敢,这便是知名的甘地夫人法则。
事实上,这是一种学会与“害怕虫”相处的智慧:尽管害怕,但仍选择行动,并与“害怕虫”同行。仅仅是承认恐惧,便帮助孩子改变了与恐惧的关系,孩子的大脑前额皮层变得更活跃、杏仁核活跃度减弱。
第三种,自我抚慰。
这是一种常见的自我疏导法。
举个例子。英国有一位6岁的小男孩名叫斯丹利,在上学时被幼儿园的醉酒厨师无辜殴打,可怜的孩子被打掉了两颗门牙,鼻梁也被打断,满脸都是鲜血。孩子被殴打后很害怕,见到父母时浑身颤抖,说再也不想上幼儿园。一位心理医生鼓励斯丹利把自己被殴打的经历画出来,小男孩一开始很抗拒,但是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终于拿起了笔,一边流泪一边画。但是画着画着,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当他把厨师殴打他的过程画了出来后,他还在旁边写了一些下次如何避免的建议——“闻到酒味赶紧逃”,“看到醉醺醺的人要远离”等。小男孩的妈妈说,孩子画完后没那么害怕了,他似乎为自己找到了应对法。这便是一个孩子的自我抚慰的过程。
上面三种做法,孩子3,4岁之前,父母可以选择第一种,当孩子4,5岁后,可以选择第二或第三种做法。父母们也可以三种都试一试,看哪一种最适合你家孩子。
丹麦的学校,把鼓励孩子与“害怕虫”相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把“勇敢教育”真正变成了一门课程,让孩子直面恐惧。丹麦孩子在学校有一门课叫“动物解剖”,幼儿园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当孩子围在动物前面时,老师们会直接对孩子说:“解剖动物不会闻到花香,而是会闻到动物死去的味道”。他们还会一边解剖动物,一边毫不忌讳地讲解动物的各个器官,鼓励孩子在恐惧中提问。
勇敢是“与狼共舞”,而直面恐惧,则是与“害怕虫”同行!
关键字:害怕情绪、育儿方法、行为习惯、幼儿情绪、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