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交恐惧症,指的是孩子持续害怕一个或者是多个的社交场合。当在这个社交场合当众和陌生人交往时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出现恐惧焦虑情绪或者是回避退缩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的恐惧,害怕周围的人关注自己。
现在家长们知道,幸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无法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爱,就是在童年帮助其建立“心理幸福感”,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会让孩子终其一生都自信、勇敢、乐观,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积极应对。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来到新环境会感到紧张,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家长们也没放在心上,觉得孩子嘛,小时候害羞很正常,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孩子不善交往,真的只是害羞、内向这么简单吗?
儿童社交恐惧症,是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害羞、尴尬,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进入陌生环境时心理上感觉痛苦,甚至身体上出现不适,伴随哭闹、退缩、沉默等行为。
儿童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和独立能力,在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之后随着不断和陌生人接触、交往,这种焦虑感逐渐降低,直至陌生人在孩子心里变成了“熟人”,焦虑感消失,儿童对该社交行为才不再抵触。性格内向的孩子,这种焦虑感降低的速度会相对慢一些,但是消失后不再反复。如果孩子的这种焦虑感以及对社交的回避行为长时间、反复地出现,就有可能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向只是一种性格上的特征,不会影响孩子逐渐适应环境,以及拥有亲密的人际关系。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则常被认为“难以沟通”“合作能力差”“不能融入集体”,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遇到很多困难,而且长时间的焦虑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预防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呢?我们先从其成因说起。
1.人文环境影响
家长不爱出门,不爱交际,也很少带孩子出门与人交往,这样会抑制孩子的社交欲望,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无从锻炼。
2.家长角色错位
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就将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照顾。虽然孩子的衣食起居被照顾得很好,但是有些老人活力不够,生活方式也相对安静,保姆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跟孩子沟通,玩耍,因此孩子无法学会积极大胆、充满热情的人际交往方式。
3.心理创伤
如果孩子遭受过当众打骂、嘲笑,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就会给他造成心理创伤,一些内心敏感、自卑的孩子会因此回避人群,害怕再次遭遇不愉快的经历。
综上所述,孩子的恐惧,来源于家长的疏忽,从现在起,家长们就做出积极的改变吧,这样才能把社交恐惧的苗头挡在门外,把安全感和社交快乐还给孩子。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多陪孩子交流、玩耍
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得快乐而有活力,尽量把孩子当成朋友,多陪孩子聊天、玩耍,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与人交流的方法,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2.给孩子单独与人接触的机会
比如,家长带孩子购物时,可以先挑选他喜欢的商品,再让他自己去收银台付款。或者路上有人赠送玩具、气球时,孩子如果想要,家长也可以试着让他自己去跟人打招呼。注意要在孩子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小练习,这样更容易成功。
3.创造交友环境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邻居、同事、朋友的家里串门,也可以常邀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给孩子创造交友环境。注意不要勉强孩子与人交往,并确保环境的自由、宽松,这样孩子才会慢慢适应和接受。
编辑/红剑 文/曹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