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训练孩子大小便这个问题,家长们基本分成两派。
有的觉得孩子小,如厕的问题就是需要大人帮忙把屎把尿,难道要看着孩子尿裤子、憋尿憋屎吗?不引导孩子怎么知道如何上厕所?
但另外一派觉得,如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能代劳一辈子,独立如厕就是要让孩子体验这个学习的过程,即便把裤子弄脏也要承受。
其实哪怕是医生之间也存在着争议,但从整体数据来看,反对把屎把尿的比例更高一些,甚至还提出了不少危害。
从心理层面讲,违背孩子的主动意愿,不尊重儿童,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生理上的影响也有很多,比如:违背成长发育规律,髋关节被动受力,外界动作过大,刺激过猛容易脱位,而且由于孩子是被动如厕,因此肛门括约肌容易松弛引发脱肛、肛裂,增加痔疮发病率,如果是小便,还会让膀胱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长期把屎把尿,也不利于孩子脊柱的发育。
抛开这些不说,家长为什么必须训练宝宝大小便呢?最终目的就是孩子能独立,为上幼儿园做准备,毕竟老师不可能一个个照顾周到。
国外一般都是借助小便盆或者马桶,尤其是欧美人,他们由于生理结构原因,无法像亚洲人一样脚着地蹲下身。
日本在孩子如厕问题上保持传统,赞同把屎把尿,但只在孩子有排便意愿时才这样做,而且都保持在1分钟之内。之后进行如厕训练,仍然是把孩子放在小便盆上,他们允许孩子循序渐进,且接纳这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更重视自主如厕的问题,他们提倡对孩子进行训练,但家长的心态很重要,一定要轻松、自然、不嘲笑、不惩罚。
总体来说,他们都认为把屎把尿不能作为控制孩子的行为,而要以学会如厕为目的,帮助孩子顺利进行生理排泄,保证身体健康。
也因为这个缘故,4个月前的小宝宝都不应该把屎把尿,需要穿纸尿裤。等孩子能坐住以后,才能培训新的能力,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
一般来说,推荐孩子18个月到24个月的这个阶段,
在这之前,孩子的膀胱、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发出的“想如厕”的信号弱,身体信号却强烈,加上语言表达不出来,很容易尿或拉在裤子里。
因此,一岁半左右就开始训练,还是稍微有点早。
据研究发现,快两岁时进行训练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能基本掌握,一岁半的孩子周期更长,接受得更慢。
训练孩子大小便的基础时他们的感觉统合能力变强,知道自己有尿有屎会表达,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引导。
当然,有的孩子发育稍微早一些、能力强,是可以适当提前的,这也要看孩子发出的信号。
那么,关于训练孩子大小便这件事,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1、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
孩子有小便冲动时,会有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突然打“冷战”,也叫“尿颤”。这个举动是大脑突然发出的信号,反射到身体的应激反应。
还有就是孩子睡觉时会不自觉扭动身体,哼哼唧唧,也可能是要小便。
孩子有大便冲动时也有明显信号,比如停下手里的工作,突然愣神,或者出现使劲的表情,小脸憋得发红,突然情绪暴躁、哭闹。
有的小月龄孩子会出现小肚子硬硬的情况,还开始蹬腿。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信号时,就要试着耐心引导他如厕了。
2、熟悉坐便器
孩子更愿意把坐便器看成一个玩具,因此第一次接触坐便器显得尤其重要。
家长要把坐便器放在卫生间,或者家里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一定是舒适、安全的。
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认识坐便器的构成、作用,在孩子有如厕冲动的时候引导他使用,也可以让孩子观察大人坐便器和小孩坐便器的区别,增加兴趣。
如果孩子真的抵触,也不要着急,不强迫,可以看看与其有关的绘本,比如《我的神奇马桶》等等。
若孩子对大人的马桶感兴趣,不妨在大人的坐便上加个小马桶座,或者放个安全、底部宽大的小凳子。此外,孩子上厕所的时候还要全程陪护,确保安全。
做好了准备就要开始训练了,这里的训练其实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要上厕所,以及上厕所的各种动作。
1)什么情况需要上厕所?
家长去厕所时可以带上孩子,让他知道卫生间的作用,也让他知道上厕所是件隐私的事情,要有自己独立安全的空间,不能让别人看见。
如此这般,孩子就会在有如厕冲动时指向卫生间。
2)给孩子示范完成整个如厕过程的动作
家长可以让孩子模仿如厕的整个过程,从脱掉裤子开始,到坐到坐便上,之后拿起手纸擦屁股,提上裤子,整理衣服,最后冲水。
家长直接示范给孩子看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就像最近比较火的用两个气球变成屁股,教师示范擦屁股一样。
当然,也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学会,可以分步骤讲解,让孩子模仿,一步步引导。
3)有意识地“训练”
训练1:
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表达:我有尿,我有粑粑。
这个引导很重要,因为孩子只有说出来,家长才知道他的感受。我们可以提示孩子:身体如果不舒服,要告诉爸爸妈妈。
有的孩子到了肛预期会憋尿憋屎,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排泄物刺激时会产生快感。因此,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孩子表达感受,如果孩子表现得很急躁,就带他转转、放松心情,孩子会自然而然如厕的。
训练2:
让孩子学会在固定、正确的地点如厕,很多孩子在家里能上厕所,在外面怎么说都不上,最后总要憋到家里才解决,还由此紧张急躁哭唧唧。
这就需要家长平时的引导了,让孩子了解外面的商场、书店都设有专门的厕所:
放心,爸爸妈妈陪着你,你可以放心上厕所。
切记,不可认为孩子小就随地大小便,这样会破坏孩子拥有的秩序感觉。
训练3: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新陈代谢”,有的孩子排便后看到便便被冲走就会大哭,进而拒绝再次拉屎。
这是因为孩子觉得便便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因此会产生害怕和不舍的感觉,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了解自己,比如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是谁嗯嗯在我头上》等等。
训练4: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比如脱裤子、提裤子、擦屁股、按按钮等基本动作。
这些主动性和独立性训练好了,如厕就会变得轻松一些。
面对孩子如厕的问题,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当然,选对时机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