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过年期间,我的合伙人在群里发布了一项阅读任务:
从2月1日起到2月10日止,10天时间,共同攻克一本书。每天根据固定章节,输出固定字数,进行打卡。
打卡结束的当天,我正好坐火车从老家赶回北京。刷着手机,看到群里好几个妹子在感慨:
“我好久没有10天读完一本书了,而且还是在过年期间,自己想想都觉得牛批!”
于是,在大家的‘夸赞’下,我那神奇的合伙人立马甩出了第2本书 -
我曾经很抵触的:《好好学习》
为什么我会抵触它?
一来,是因为它名字太土;二来,我觉得这么土的名字,内容一定也很死板。
但事实证明:靠‘外表和感觉’下判断,真的不太明智。
以前,韩寒说过一句话:
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
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好好学习》这本书我是迫不及待读完的。
《好好学习》讲的是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 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这本书来做启蒙,刚刚好。
这本书的作者成甲,是唯一一个我在私底下接触过的畅销书作者。
我认识成甲老师,是在2017年年底,那个时候,我们都在给得到写讲书稿。
而非常幸运地是:我在他的手把手指导下,完成了两篇高质量稿件。
当时,我写的书稿叫《错觉的法则》。
记得那天读完《错觉的法则》,我的感觉是:
好垃圾啊,这书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个理念,根本没法解读!
但和成甲老师通了一次语音电话后,我开始自卑了…
他跟我说:
这本书,作者写得比较浅。但我们不能和作者一样浅,这样解读起来就没意义了。你可以跳出原书,从哲学层面去挖掘~
那一刻,我真真实实地体会到了,能把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串联起来的人是多么有魅力。
一直以来,我都想成为像成甲一样,打造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而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他正好毫无保留地公开了:
现在的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才最有用,以及,怎样学才最省时省力?
现在学习,拼什么?
关于学习,有一句老话,叫“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看起来有点鸡汤,但是一点都不假。
在《好好学习》里,成甲说:关于知识构建的优势,我们经历了3个阶段。
过去:人与人之间,拼的是知识数量
也就是说,你牛不牛逼,是由你掌握的知识数量来算的。就好比,在父母那一辈,上过学的人就有更多机会。
现在:人与人之间,拼的是知识获取速度
其实就是靠信息差来赚钱,只要你获取信息的速度比别人快,你就可以让别人为你付费。
未来:人与人之间,拼的是认知深度
虽然说的是未来,但现在已经有一点苗头了。
举个例子: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身边出了几个知乎大V号。对于一般人来说,知乎涨粉很难。
但对于 “认知很有深度”的人来说,半年涨20万粉很容易。(我就亲眼目睹了别人靠深度内容半年涨了20万粉)
如果你仔细去研究知乎回答,就会发现:很多高转化答案,基本都是“知识密集型”。
也就是说,在这个答案里,答主会扔出很多高大上的专业名词,然后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剖析和解释。
我也很喜欢看这种答案,很容易对这样的答主路转粉。
因为作为小人物,我们打心眼佩服这种知识涉猎超深的大咖。
美团的王兴曾经说过一句话:
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其实想做一个认知有深度的人,只要自己私下刻苦一点,每天深入思考一点点,就能做到,但可惜,大部分人都懒的没边。
今天看完这段话,希望我的水友们都能把“提升认知深度”这件事重视起来,去做那个:
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好有知识,好厉害的人。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想提升认知深度,最必要的,就是掌握几个实用的临界知识。
但,什么是临界知识?
严格地来说,就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通俗地来说,就是我下面画的这两个圈圈。
左边的圈里写着生物,右边的圈里写着人类。
在这两个圈交界处的知识,就是临界知识。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叫成,跨界知识or底层规律。
举个例子:
我们可以从狗的身上,学到一些适用于职场的战略战术。
在生存问题上,狗有一种策略,叫反驯化策略。 狗的祖先是狼,一开始,狼和人是处于敌对的状态。但慢慢的,一些比较弱的狼群,由于生存能力差,会蹲在人类宿营地的门口,等人们扔的骨头吃。 后来,它们不止吃人不吃的东西,还学会了吃人的屎,学会了帮人看家。 这个时候,弱狼(也就是狗)的存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他们会吃人不愿意吃的东西,做人做不了的事,慢慢地被人类驯化为家畜。 但现在呢,人类对狗的依赖心理变得越来越强,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变成了‘人在依赖着狗生活,人离不开狗’。
这种策略对应到现实职场中,就是:
你可以先去帮身边的强者做他不愿意做、没时间做的事情,慢慢地,这个强者就会习惯有你、甚至离不开你。
这就是临界知识最惟妙惟肖的应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懂什么叫临界知识了。
就是:
这个知识不只是用在这个地方,这个事件里,而是你已经把它内化了,你可以把它运用在任何行业,任何地方。
哪几个临界知识是你必须掌握的
在《好好学习》里,为了方便读者,成甲专门挑了一章,介绍了几个能用在任何领域和行业的临界知识,包括:
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圈思维、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等。
为什么这些概念可以被称为临界知识?
我们挑一个来举例~
比如,大家都知道黄金圈思维是什么意思。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由内到外思考,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然后再动手,因为这样,你才能有持久的动力,才会持续努力。
以前,我以为自己很懂黄金圈思维,但最近混了一个社群,发现自己对黄金圈研究的并不是那么深入。
社群里的大咖说:
当你给自己找职业定位的时候,要想清楚,现阶段,你在哪方面有极强的需求。
在听到这句话之前,我的职业定位一直是“写作”。
因为我有4年写作经验,当过主编,和得到合作了很多讲书稿。
所以,我很自然地认为:我写作能力很强,我就应该在这方面发展。
但事实上,我这样的定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是由外向内思考的。
因为有了成绩,所以认为自己应该写作。而不是因为我想写,才写。
所以后来,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我到底为什么写?
得出的结果是,我发现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场景:
粉丝不断地在后台给我留言:教主,我喜欢你的文章,每次颓废的时候,我都会来看看你,你改变了我。
这时候我知道了:我需要写作,是因为我内心有帮助别人,被别人认同的需求。
写作只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一个工具而已。
黄金圈思维,我知道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和应用。
如果我当初真的理解了这个临界知识,那么今天就不必花费巨资去报一个学习社群,在大咖的指点下,又重新理解了一遍黄金圈思维~
最后再说一句,高手们总说:“我有自己的思维模型”
其实这就是把“临界知识”应用自如之后的结果。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套入一个模型,然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