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手机用户吐槽:接到以952开头的8位电话号码,或没完没了地放录音推销,或自称公司客服告知你中奖了。 新华社发 曹 一作
“请问银行贷款有需要吗?”“最近您有买房需求吗?”“我们公司向您推荐两只股票,有需要吗?”……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许都接到过这样的骚扰电话,令人不胜其烦。很多人很难察觉到,大多数的推销电话是由AI(人工智能)机器人拨出的。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依靠智能技术防骚扰电话,以“智能”防治“智能”,让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骚扰电话泛滥
通过“探针盒子”搜集附近用户的电话,从手机应用中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以掌握更多的号码资源;再通过AI机器人拨出骚扰电话,根据对方的回应给出最佳应答……如今,这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版”骚扰电话,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利用AI机器人进行电话推销的软件。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后,看到有“AI语音电销机器人”在线出售,价格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其中一商家的宣传资料上显示,AI电话机器人能通过真人语音交互,主动引导销售过程和客户提问,还能保存通话录音,自动标记客户业务关注点,帮助筛选意向客户信息。“全年无休、每天可拨出上千个电话、相当于5至10人的工作量”是一些商家打出的宣传口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电话机器人在金融、地产、教育等各个领域正在渐渐取代电话推销人员。但是,高频次的呼入、工作时的全程录音,让人们开始质疑:当人工智能技术进入电话销售领域,是否会助长“骚扰电话”的泛滥、加剧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的李女士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平时我接到推销各种产品、服务的骚扰电话来自全国各地,让我觉得我的个人隐私数据可能遭到泄露。”
违法乱象频出
此前有媒体曝光一些企业借助拨打骚扰电话、收集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谋利的乱象,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时间责令基础电信企业关停涉事企业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停止违规号码透传,加强通信资源规范管理。同时,对涉及的呼叫中心企业进行核查处理,要求国内主要应用商店全面下架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相关手机App(应用程序)。
针对屡禁不止的骚扰电话,监管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为着力整治骚扰电话扰民问题、切实净化通信服务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2018年11月,工信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将综合调动各方力量,规范电话营销行为,建立骚扰电话长效管控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AI电话机器人处于一个开放式环境,法律法规对生产制造商的资质、准入并没有限制,对购买者、使用者的身份也无任何特殊规定,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亚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刑法》第253条、《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中都有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属违法行为。但对于“多次”这一概念,到现在尚无明确定义。
斩断利益链条
日前,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宣布将推出防骚扰电话小程序,其名字是“二哈”。据阿里巴巴介绍,这个小程序并不是阻断骚扰电话的打入,而是利用来电转接功能将骚扰来电自动转接到小程序中,因此骚扰电话的对话对象变成了智能机器人。
有人认为,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防骚扰电话,恰恰印证了“技术无罪”的观点。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化的过程中,相关从业者更应保持对法律和伦理的应有克制,让相关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专家表示,应加强防范,借助正规的标号软件对电话号码进行标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报警处理。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加大骚扰电话治理力度安排了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方面,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加强源头治理,合力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营造良好通信环境。另一方面,配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做好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行动。
“技术和法律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彭亚峰告诉本报记者,随着技术的发展,法律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当下的需求。除了不断完善立法层面的顶层设计外,执法部门从各个环节加大问责力度,管理部门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管理必不可少。如在金融、医疗、地产、旅游等行业,可适当限制电话营销行为,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