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在跟朋友聊到购买某样物品的时候,购物软件就会"神奇"地自动推荐?比如口头聊到了"止汗剂",打开购物App,在完全没有搜索过止汗产品的前提下,居然推荐了好几款止汗剂。
在网络上不曾一次出现过关于这种"神奇现象"的讨论,当然网民都在猜测:是不是购物软件打开了我们手机的语音甚至摄像权限,以此悄无声息地"偷窥"了我们的每一秒钟生活。
近日央视就曝光了手机App的"偷窥"乱象,使上述猜想成为了可怕的现实。归属于工信部的信通院泰尔实验室的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表示,现在对曝光的App进行了检测和调查,发现了很多违法乱象。
首先,比如教学软件"优学院"App居然在十几分钟内,能够自启动访问用户手机的私人照片和文件25000次!另一款软件 "TIM"在1小时内自启动近7000次,并未经授权不停读取通讯录。
另外还有很多我们平常都会经常用到的办公、娱乐、社交软件,也存在私自读取手机信息。比如"美图秀秀"会一直尝试自启动、"王者荣耀"一个App就能连动唤醒其他十几个App;"全民K歌"总偷偷在后台运行。
我们在安装新软件时,会发现如果不授权就没法顺利跳转到下一步。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会细看自己授权了什么权限。为了尽快安装,可能在无意间授权了很多会泄露隐私的权限。在和朋友聊天的内容,居然就这样出现在了购物软件和浏览器的推荐中。
信通院泰尔实验室负责人表示,目前这些违规App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是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第二是频繁申请各种权限;第三是强制用户定向推送;第四是频繁自启动。
这些App想尽办法钻空子,是为了尽可能地收集的用户信息,以实现精准营销,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和营收。但是用户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隐私生活暴露于无形。
早在2019年3月份,上海就针对39款常用App实行了关于个人隐私权限的测评。结果发现超过60%的App都有问题,涉嫌申请用户敏感隐私权限。有9款App在多次警告后照旧不改,被点名批评。
(这这款"不老实"的App,里面有着用户量巨大的聚美、穷游、饿了么、百度糯米。)
手机App"打擦边球",频繁调取手机内与功能无关的权限,私自盗用用户的照片和文件信息。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变成了一个"透明人"。身份、财产、设备、教育、面部、位置,所有的泄露危险,都藏在我们的手机里。
截至5月份,官方已经对4万多款App进行了检测检查,并通报70余款App。但是为什么窃取用户隐私的App总是那么规范呢?
App数量太过于庞大,是其中一个原因。我国现在上架的App有400万款,而且App版本在不断更新中,短时间内很难追溯所有的App规范与否。其次,这些侵害用户隐私的行为技术性强、隐蔽性强,需要专业人士通过技术手段才能逐个排查。
你有发现过手机里的App"偷窥"你吗?评论可分享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