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1945年作 立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此画是徐悲鸿先生于民国卅四年赠予我父亲彭大椿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父母在四川重庆盘溪一家医院任主任医生和护士。当时徐悲鸿先生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重庆盘溪的中国美术学院。期间因病常到我父母工作的医院就医,当时我父亲彭大椿是徐先生的主治医生。徐悲鸿先生与我母亲吴旭原籍同是江苏宜兴县,而我父亲的原籍是江苏溧阳县(该县距离宜兴很近)。由于是同乡,又同客居盘溪,一来二去就很熟络了,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徐先生住在盘溪山坡的别墅中,离我父母住处很近,故两家人走动较为密切。我出生在1945年,在我满月时,徐悲鸿先生到我父母家祝贺,并送画留念。
此画即是徐悲鸿先生在我满月时赠予我父亲彭大椿先生的。
藏家后人自述
1939年作 五花散作云满身 镜心 设色纸本
上款人陈达琚(1895-1959),毕业于上海美专,受业于徐悲鸿。1930年移居新加坡,悲鸿于星马展览期间,重遇旧时学生,甚感欣慰,常作客陈家,并于其画作上特别题识。
1945年作 奔马 立轴 水墨纸本
徐悲鸿笔下的骏马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将高度的艺术技巧同内心的情感融合一体。徐悲鸿曾画过大量马的速写,研究过马的解剖结构,了解马的性情。此幅《奔马》,画家将自己所掌握的画马技巧,同中国传统笔墨结合起来,塑造一匹精神抖擞的骏马。他运用刚劲稳健的线条,准确而生动地勾画出马的头、颈、腿等部分,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笔势挥写马的鬃毛。同时,在局部的处理上,他吸收了西方光影明暗的表现方法,辅以变化有致的淡墨。托物兴怀,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典型特征。因此,徐悲鸿笔下的骏马不是体态丰肥的宫廷马,而是“瘦骨铜声”的战马,被赋予以新的时代使命。画家用那生机勃发的骏马形象,寄托他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期待之情。
1942年作 柳荫骏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神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至1940年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前往东南亚,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等地举办画展,收入全部捐献给政府,支持抗战。在此期间,徐悲鸿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奔马图,此轴亦产生于这一时期。意犹眷恋,无疑是画家拳拳爱国心的真实写照。
徐悲鸿对马的肌肉、骨胳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寄托他的爱国情怀。此画用笔精湛,马的骨胳肌理表现得恰如其分,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那凌空飞动横扫出的马尾及颈上之鬃毛,豪放不羁、气势壮阔,更显出一股无往不前的强烈气势,气势磅礡,观之使人精神振奋。
此幅《神骏图》画中之马,鬃毛飘然,体态匀称,显示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马的颈、尾部以浓墨挥毫而出,墨的虚实变化再现出马的骨胳结构与肌肉,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形神俱足,正是所谓「一洗万古凡马空」。悲鸿先生杰出的笔墨表现技法与严谨的西方美术造型功底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徐悲鸿画作
当然除了画马,徐悲鸿也画其他动物,像我们熟知的送给郭沫若先生的黄牛画作-《九州无事乐耕耘》,就曾拍卖出2.668亿,而他画的公鸡,也表现出一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傲气;还有徐悲鸿笔下的猫,徐悲鸿曾幽默地自诩:“人家都说我的马好,其实我的猫比马画得好。”猫的表现极其生动传神,神采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