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不约而同的做法,让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汽车从业者都懂,行业真的不太景气。
行业不景气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知道的人不多。
为啥车企都在降薪裁员?
因为:这个行业的人实在太多了。
所有的公司降薪也好,裁员也罢,目的其实也就一个:减少人力成本。
现在,汽车行业,大多数企业都在面临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定义汽车......这些词要时髦有多时髦(数岳的智车通不就是这种吗)。
为啥要搞这些?一方面是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把最新技术应用到汽车领域,其实什么行业都是这样;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在人力上革新。
怎么革新?那就是淘汰多余的人,然后招一批专门搞这些新技术的。
当然,企业会事先跟员工说,“我们这个部门想慢慢往大数据方向转型,你要是有兴趣就试试,可以先学起来!”
很多员工有心无力啊,有兴趣是有兴趣,但还真搞不来这些玩意儿。搞不来自己就只能离开了。
裁员就是这么来的。
继马尔乔内预言“未来汽车行业将只有6家公司”、李书福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后,让市场、汽车从业者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因为历经快速发展的中国车市,在2018年迎来了28年来的首次下滑,并且至今还处在洗牌、淘汰的阶段,一组组的销量下滑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销量下滑意味着产品滞销、产能过剩种种问题的爆发,对于这类结构性失调的问题绝非一次促销、营销所能解决;尤其是对于汽车工业这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它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
国内车市的不景气有多维度的原因构成,并且全球车市也不景气,这里有外因也有内因。贸易纷争、节能减排是一方面;近几十年国内的商业氛围、消费模式、创业模型,消费模型,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在转变,从过去以60后、70后为主导,交棒到如今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手中。
所以不只是车市、整个制造业如今都在焦虑,老一辈人认知里的品牌、产品,在新一代人的生活中许多都已销声匿迹;人们习惯于从过去总结经验,但这显然无法直接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模样,所以当中国汽车工业50%的企业破产后,真正的竞争才会开始上演;而有关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模样,就将在这场残酷、激烈的竞争中逐渐现出端倪。
“二八定律”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法则,其实无论是马尔乔内、李书福的预测,还是安聪慧的观点,都印证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遵循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未来只剩寥寥几家车企,并不会带来行业的垄断,反而会刺激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最终消灭“汽车”的物种,一定不会是汽车本身;就像抢走方便食品蛋糕的,不是另一个方便食品,而是消费升级与O2O外卖服务。可中国汽车工业真的会有50%的企业破产吗?
在乘联会统计的近100家车企中,2019上半年销量同比出现50%以上下滑的车企就有二十多家,此外还有许多造车新势力甚至连同比下滑的资格都还不具备。其实造车新势力并不特指新兴的新能源或互联网车企,那些人们所不了解的新生造车企业都被统称为造车新势力,只是新能源车企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
汽车行业作为一项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是典型的投资大、收效慢的重工业行当;汽车工业的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所以资本推动的一系列造车新势力的造车逻辑,目前依然处在摸索的阶段。随着车市下行压力的加大,资本热度的冷却,一些重度依赖融资进行产品开发与制造的造车新势力将会逐渐浮现出资金链紧绷、断裂的问题(2019上半年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20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仅为122亿人民币);所以在这个破纪录炎热的夏天,有些企业可能会觉得比冬天还要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