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暴雨下的广东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更是有人戏称,广东这不是下雨,而是直接下了一条河,皆因倾盆大雨之下,广东多地出现了积水,无数的车辆需要涉水行进,更甚至被泡到了水里。而这时,问题出现了:即便是燃油车型这么成熟的车型,在涉水行驶时也有可能趴下,那我的新能源车呢?它是否足够安全,如果我没开车,电池泡在水里会不会报废?更甚至,会不会发生自燃?
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讨论车辆的涉水性以及防水性能,更多是停留在物理层面上,即车辆的离地间隙高度,排气系统、发动机以及车辆的密封性。而即便燃油车在路上趴窝,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埋怨驾驶者的技术不到位,很少会去质疑车辆的涉水性能或者车辆的安全性。可当同样的问题放在新能源车上时,问题瞬间上了一个高度,更是出现了很多“魔改”一般的质疑,乃至出现很多危言耸听的传言。
新能源汽车防不防水,或者说怕不怕水,其实主要看三个方面,电池、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池包。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车辆涉水导致趴窝或者损坏,它必然有一个路径:水从车辆外部进入,先是接触到电池包外部的密封防护,突破防护之后会进入第二层,即电池串联之间的系统管理保护,最后一道防线则是单个电池自身的防水能力。这三层保护,构建起新能源汽车涉水性能的三道防线。
因此,新能源汽车到底怕不怕水,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每一款车,不同的电池、电池包与管理系统,都会导致防水性能出现差异。我们首先从单个电池说起,在这里引入一个标准,那就是“IPX7”。IPX7是产品防护安全级别中的一个指标,这套标准是用来衡量产品的防护灰尘吸入和防护短暂浸泡能力的,而IPX7这个级别几乎是目前多数民用企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了。顺带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中的每一颗电池,其至少都达到了IPX7标准。
此外,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中更是明确指出,因为含盐海水更易对产品造成腐蚀,所以电芯产品还要具备在满电状态下,浸入含3.5%的NaCL(氯化钠,模拟海水)溶液2小时,要求电池无起火和爆炸等现象。除此以外,目前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的电芯产品还需要经过诸如穿刺、挤压和火烧等测试。因此,就单个电池的防水性能来说,其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
汽车自燃,电控系统难逃罪责。但是,电控系统的主要作用并非是阻止热失控,更准确地说是对保持电池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而当电芯受损时,由于电芯会出现因压力造成的“胀气鼓包”,因此这时候电控系统就要通过泄压泄气和控制温度等措施来保证电池安全。
从监管的层面来说,电控系统的作用在于让整个电池包都处于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下,但如果当我们的车辆需要涉水、更甚至已经进水时,电控系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控。比如当电芯因泡水损坏时,电控系统就会采用保险丝熔断、泄压等措施来进行挽救,同时还会对材料进行隔绝,降低起火、爆炸时的损伤。
除此以外,内部的电池布局其实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好的电池布局,就相当于一条安全通道,而好的电控系统就好比如火灾发生时的救生员,能够在电池起火时为电池包内部提供“逃生空间”,让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好的电池包内部结构,还能打造出更好的散热排气环境。
燃油车之所以涉水趴窝,是因为进气和排气系统。而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排气,因此不存在类似的问题,只要车企有对电池组进行额外的硬件保护,加上上述提到的两条防线,其实新能源汽车的涉水性可能比燃油车表现更佳。以上述提到的IPX7标准来论,很多新能源汽车的涉水能力最大可接近1米的高度,可谓十分惊人。
而目前,新能源汽车其实是拥有整车的涉水标准测试的,比如上海市就有一条强制性的DB31T634-2012标准,这条标准要求车辆以30km/h的时速在15cm的水深中行驶10分钟,然后在30cm的水深中,以≥5km/h的时速前进、后退行驶,涉水时间同样为10分钟。
正是得益于这些严格规范的标准与测试,让很多新能源汽车对涉水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最外层防线的电池包密封性自然不容忽视。为了车辆在行驶中也能够确保电池组的安全,车企会为电池组提供保护框架,也称电池模组框架。这个框架会针对电池组高压部分进行特殊绝缘保护,保护包括涉水、碰撞等外力可能对电池组造成的安全影响。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自燃问题还时有发生,但随着车企、电池企业的不断发展,电池的技术也是在不断地进步当中。尤其当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相应标准与测试前提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也会越来越有保障,最起码在涉水性能上,很多的标准和测试已经将其考虑周全,因此我们在日常用车生活中其实不用顾虑太多,更不应信谣传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