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佩戴机械表的朋友都会发现,手表佩戴几天之后就会出现走快或者走慢的情况。他们会认为手表是不是出问题了?还有一些朋友随着收入提高,购买了比之前更贵重的手表,然后他们感慨现在好几万买的手表居然误差比以前佩戴的几千块手表更大。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不知道机械表都是存在误差的,并且机械表误差的大小和售价没有必然联系。
机械表的机芯构造并不复杂,主要就是依靠钢轮和传导轮的运动给发条盒提供动力储能,日常佩戴或者手动上发条都可以保证发条盒有充足的储能。这样机械表就会一直正常走时。
人们佩戴上手表之后手臂的任何运动都会导致自动陀片的摆动,陀片的摆动就会让机械齿轮和传动轮开始上发条补充动能。这一切都是通过机械零件来完成的,所以必然会出现误差。
瑞士钟表协会认定的机械表误差范围是±30秒至±45秒就属于优良品。瑞士也有专门的误差检验机构推出了天文台认证。很多瑞士手表品牌为了突出自己产品的昂贵对于精度拟定了一些新的标准。
天文台认证cosc是controle 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etres(瑞士官方天文台检测机构)的缩写。天文台认证标准是-4秒至+6秒/天。同样一款表比如美度手表,天文台认证的就要比无认证的贵几千块。
百达翡丽制定的PP印记超越了瑞士制表业天文台标准,每天误差-3/+2秒。实际上和天文台认证标准相差并不大。而且检测标准是在物理特定环境下的。
实际佩戴过程中,手表的误差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冷热温差大、磁场以及震荡等。冷热误差大的情况会导致机芯机油凝固或者加速融化,磁场和震荡都会导致机芯内部零件的协调性。所以即便很多昂贵的有认证标准的手表,佩戴一段时间之后误差也达不到认证标准。
表友之前入手了一只天文台认证的万国柏涛菲诺,每天误差大概4秒左右。一次酒后摔跤,把整个镜面以及机芯的摆轮全部撞报废了。
修表师傅告诉他,万国CAL.35111机芯实际上也就是ETA2892或者SW300机芯,如果返回总部修理费用比直接买个全新ETA2892机芯要贵的多。因此表友就直接让修表师傅装了一个全新的ETA2892机芯。
机芯只是随便校准了一下,就可以达到误差1秒。看样子想要通过天文台认证还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实际佩戴过程中它的误差不可能保持不变。机械表的精准度是相对的。即便是百达翡丽和劳力士也是如此,后续能够稳定在10秒以内的误差就属于进度很高的了。而绝大多数的使用ETA机芯的手表都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拍卖会上那些能够拍出几千万天价的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古董怀表,误差甚至普遍高达10-20分钟。机械表不管精度如何提高,也只是无限接近天文台水平。所以完全不用因为你几万块钱的手表误差每天有7-8秒,觉得还不如你朋友几千块的误差只有5-6秒的手表精度高而感到不值。10-30秒的误差都属于正常水平。
如果实在是有强迫症完全可以选择电子表或者石英表。毕竟现代社会机械表好像也并不主要是为了看时间的。那么你的手表每天误差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