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0亿元、《烈火英雄》冲击10亿元、《扫毒2》超13亿元成为“前暑期档”赢家。这个夏天,电影的营销和口碑齐飞,银幕一片红红火火。无处不在的电影宣传让普通观众都有了疑问,片方营销、观众口碑还有电影档期,哪个才是决定票房走向的点金石?
在电影营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上映前夕的影评人反响成了第一波口碑营销。于是,我们常常能看见“交口称赞”“口碑炸裂”的电影映前专用名词。“好评爆棚”是一部电影上映之前的“标配”。无论是传统媒体的点映测评,还是自媒体的先睹为快,媒体传播当然有其影响力,电影上映前期的光环效应依旧有效,它所能获得的口碑和影响力最直接。但久而久之,越来越机械的“炸裂”也会让人麻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之外,如今对票房动辄数亿甚至几十亿元的预测,也成为电影的另类宣传方式,似乎不假思索地预测一个天文数字,就能“加持”电影本身的品质,成为电影未来的风向标。有趣的是,一些专业电影机构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预测,是根据上映后的票房每日进行调整,预测数据前后“判若两人”也是家常便饭。 对于一个电影营销公司来说,上映三天后的数据线说明了他们的工作成果:数据线由高到低,票房由猛增到递减。说明电影营销起了主导作用,观众因电影宣传而有“想看”意愿,影片上映即达到票房高点。而数据线如果由低至高,最终实现票房逆袭,则说明影片先期的宣传远远没有高过上映后观众口碑的力量,电影的“自来水”成了高票房的主因。无论是去年初上映的《红海行动》,今年初的《流浪地球》还是春季上映的奥斯卡影片《绿皮书》,都是依靠映后口碑实现逆袭的范例。而上映首日占据票房首位,因为口碑差而遭遇滑铁卢的影片也不在少数。
这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片子拍出来了、投入到市场了、面对观众了,只有观众才最有发言权,之前所有的宣传和发行都是一种方式方法和渠道散播,最终能够让观众走入电影院的还是电影本身的力量,而不是宣传的形式。也因此,电影行业的铁律一直都是:普通观众的口碑才是电影成为市场爆款的关键因素。撬动路人观影也是路人,朋友之间的安利,永远比专家的推荐靠谱得多。而归根结底,拍好电影,才是让电影好的王道。
(来源:每日新报人文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