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
1.楼市不是货币的蓄水池,因为购房的钱最终都流到市场上去了。
相反,楼市是货币的印钞机,购房者通过申请住房贷款,产生大量的M2流入到市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2.国家核心财政收入除了税收,大部分来自土地出让金,如果楼市崩了,财政也会陷入危机,楼市印钞机也会停滞,经济可能陷入螺旋式通缩。
3.买房很可能是你一生中唯一一次以极低利率所能贷到的巨款,也是金额最大的一次投资。
4.如果你的投资收益大于房贷利率,买房选择等额本息还款,且不要提前还款。
反之,如果你的长期投资收益低于房贷利率,买房尽量选择等额本金还款。
货币
1. 加息会使市场利率上升,贷款积极性下降,市场上钱变少了,会抑制投资和通货膨胀。
降息使市场利率下降,市场钱变多,从而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不过也可能导致经济过热。
2.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我们存在银行的钱,银行要再向央行上缴的比率。上调准备金率,银行存在央行的钱增加,市场上流通的钱越少,资金面变紧缩。
反之,下调准备金率,存在央行这的钱越少,市场上流通的钱越多,资金面变宽松。
比如今年一月份央行就宣布降准1%,预计释放1.5万亿货币。
3. 再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提高,放款积极性下降,货币政策紧缩。
下调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下降,放款积极性提升,货币政策宽松。
4. PMI是采购经理指数,是GDP的先行指标,当PMI低于50%,经济同比上期呈收缩趋势,当PMI高于50%,经济同比上期呈扩张趋势。
5. 任何国家央行的印钞都需要抵押物,否则没有国家会敢和你做生意。
美国的主要抵押物是美国国债,中国的主要抵押物是外汇资产,以美国国债和美元为主。
如果汇率持续下跌,更多人会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从而会加剧外汇资产的流失,而外汇资产又是央行印钞的核心抵押物之一,这无疑会影响到我们的货币供应。
因此我们要实行外汇管制,限制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自由兑换。
投资
1.72法则
72/你的投资年化收益=本金翻倍的时间
比如你的投资年化收益率为9%,那么本金翻倍的时间大概是8年。
2.利率陷阱
分期费率≠实际利率
举个例子,分12期,月手续费率0.6%,年手续费率7.2%的一个借款,它的实际利率约为13.03%。
不会算没关系,大致记住,分期费率的利率是账面利率两倍左右就好。
3. 通货膨胀的利弊
实际回报率=名义回报率-通货膨胀率
假如你的投资收益率是8%,而全年通货膨胀率是7%,不要暗喜,你全年的实际回报率也只有1%而已。
要想跑赢通胀是很难的,但什么不做更可怕,资产会被通胀稀释的一文不值。
如果按5%通胀率持续30年,同样币值只值原先的1/5。所以投资理财,不说为了资产倍增,最起码先跑赢通胀。
同理,如果通货膨胀率是7%,但是银行的借贷利率只有5%,那么借钱消费就赚了。
4. 套现与杠杆
上市公司市盈率如果是20倍,上市后卖出股票(增发),相当于可以把未来20年的利润提前进行变现。
市值变现之后,再用其中一部分的资金用于其他未上市公司的并购,再增加1倍的利润。
市盈率不变的前提下,又能获得翻倍的市值,继续变现收购,实现正循环。
人本身也是20倍左右的市盈率,在你投保寿险的时候,如果保额是200万,健康告知会问及你的收入是否大于10万,这要求的就是收入与身价的匹配。
所以年收入乘以20,大致就是自己的身价,提高收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部人快速提高收入的途径,都是通过开立公司,以较低的成本收购别人的单位产能。
1.根据数据回测,公募基金未来的业绩与其历史业绩并无太大关联,所以不要被基金华丽历史业绩蒙骗了。
2.基金分红只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把戏,妄图在分红前买入能赚一笔的人都是傻子。
3.长期来看,上涨确定性最大的权益类基金是指数基金。
4.降息利好债基,加息利空债基。
5.货币基金的收益和银行的资金面有关,货基收益走低,说明银行手头上有钱。
6.分级B是杠杆基金,不懂不要碰,可以玩的你倾家荡产。
P 2 P
1. 郭树清说10%以上的收益有本金风险没错,想好要拿多少比例投资P2P很重要,这部分做好亏损的准备。
2. 待收余额5亿的平台,可能直接被国家清退,不要碰。
3. 刚性兑付下,能长期给你20%年化以上的平台,不管是1月标还是3月标,最终大概率都要出事。
4. 不要迷恋第三方机构的网贷排名,那些基本都是拿钱买的。
5. 平台加息都是成本,加息的越猛,死的越快。
6. 如果是期限错配的平台,随时准备好持有底层资产到期的风险。
1.同样保障内容,互联网保险的价格一般比线下便宜保险20%-30%。
2.不要买终身寿险,除非你是身家过亿的富豪。
3.健康告知不要有隐瞒,不要抱侥幸心理,否则到时候理赔起来被查到很麻烦。
4.先给家人买好保险,再考虑去做体检的事情,否则反过来可能就买不了保险了。
5.保50种重大疾病和保100种重大疾病的理赔率相差无几,所以不要太迷信这个。
6.一份齐全的保障成年人保障计划是“重疾险+医疗险+寿险+意外险”,年金险是可有可无的。
7.不要碰综合偿付率太低的保险公司,因为可能还没理赔前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只有寿险,是保险公司倒闭,一定会被接管的。
理财
1.工资是主动收入,而投资带来的回报为被动收入,被动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决定了你的财务自由度。
你可以通过购买商铺进行出租,投资每年有稳定分红的企业股权,或者通过买入一些稳定的理财来增加你的被动收入,当被动收入>>你的日常支出的时候,这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2.家庭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现金、货基、存款等活期类理财至少要达到家庭支出3-6个月以上,否则家庭财务非常容易因为突发事件出现危机。
3.保险支出达到家庭收入15-20%完全是保险业务员为了业绩编造的谎言,如果你把钱都花在合理,必要的保险上面,每年保费支出占比在家庭收入5-10%就完全足够了。
4.信用卡最长可以达到87天免息期,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账单日次日刷卡,那么出账单前就有30天,然后再在账单日前一天致电银行修改账单日,时间改成账单日的前两天,然后又有29天才出账单,账单出来之后还有25天免息期,到了还款日之后还有3天还款宽限期,加起来可以达到87天。(注意:极个别银行不支持修改账单日或需要还请信用卡才能修改)
5.信用卡背后都是你的移动贷款库,一般人都能从信用卡所属银行贷出信用卡额度的2-3倍的资金,虽然利率可能比较高,但大多是随借随还,甚至比借呗还要便宜。
6.公积金存款利率很低,只有1%左右,每个人账户上基本都有几万十万,如果短期不买房,把它提取出来买5%的银行理财也是稳赚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买房可以一次性提取、租房可以分期提取、离职、以及房屋装修等也可以一次性提取,具体看当地政策。
7.如果任职公司,那么有公司和自己一起缴纳养老社保,绝对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灵活就业人员自己缴纳养老社保,则是一笔风险投资,因为如果活得不够长提前身故了,统筹账户的钱是充公无法返还的,我测算了一下,这个“盈亏平衡”的年龄在72岁左右。
8.去银行办信用贷款,标准各不相同,但差异不大,以某行为例,风控要求是:两年内累计逾期不超过5次,两年内单笔贷款逾期不超3个月,半年内征信查询不超过12次。注意申请借呗和微粒贷都是要查征信的。
社保
1.自由职业者想给自己交五险,如果是当地户口,自己给自己开个账户交社保,不要挂靠公司,因为失业、生育和工伤都用不着,而且养老要交28%,自己交只要20%,纯粹浪费钱。
2.工伤险里面职业病也算!自己琢磨下怎么去报销。
3.生育险交满1年就可以领高额生育津贴且报销生育费用,如果自由职业者有生孩子的计划,最好找个单位交满1年生育险。
4.自己交养老保险有风险,提前身故甚至本金都拿不回,按照60岁退休男性的话,我计算了一下,活到75岁左右才可以拿回本金。
5.大部分城市医保不仅可以报销住院,还可以报销门诊,这个免赔额一般是每年累计1000多,超过这个数字你会发现80%以上费用都可以报销了(保额内)。
6.公积金公司给你交的比例(上限12%)越高越好,不仅因为可以贷款买房,而且多出来可以提取出来买理财。
关于基金和保险的:
基金
1.如果上证指数的盈利收益率(市盈率倒数)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倍,说明A股低估,反之说明进入高估区间,低估区间宜多买股票型基金。
2.纯债基金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7%之间,降息周期适宜布局债基。
3.可转债基金预期收益比纯债基金高,风险比股票基金低,是个不错的折中选择。
4.REITs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走势呈负相关,可用于对冲风险,主要投向投资商业地产收租,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10%之间。
5.ETF基金是跟踪指数效果最好的基金。
6.80%的基金经理都跑不过沪深300+中证500的指数基金组合。
7.不要认购新发行基金,等它二次开放时再考虑。
8.长期定投买A类基金,短线买C类基金。
保险
1.给家人买保险的顺序是:家庭收入主力>老人>小孩。
2.险种的购买顺序是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寿险>年金险。
3.不要给小孩和老人买寿险和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
4.预算不够,不妨试试一年期重疾险和一年期寿险。
5.保险公司是国家亲儿子,互助保险不是,靠不住。
6.社会医疗保险无需健康告知,身体差买不了保险的话,务必上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