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暴跌,国内资本市场重挫,黄金震荡,市场风云突变让很多人束手无策。大家都在寻找避险的“方舟”,但不确定性无处不在,而投资就必然要管理风险,动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或化解风险。但也有一些投资平台打着避险的旗帜,以低风险、高收益为幌子,诱导投资者入场,恶意侵占消费者财产。疫情之下,警惕此类风险平台卷土重来。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参与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投机炒作的风险提示》称,为逃避监管打击,一些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注册或将服务器设置在境外,继续从事相关活动。这些平台常以各种噱头吸引消费者眼球,比如,近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有平台开始炒作“虚拟货币是超越黄金白银的避险资产”概念,而实际情况则是其价格大幅下跌致使消费者损失惨重。
此前人行、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和首次代币发行(ICO)行为是非法金融活动,并开展清理整顿工作。随后,聚币网、云币网等10多家交易平台相继宣布暂停ICO代币交易,170多家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基本实现退出,大部分代币融资被一举“团灭”。但也有部分非法虚拟交易平台将服务器搬到境外,并面向境内投资者提供交易服务,而许多投资者梦想通过虚拟货币投资实现“一夜暴富”,却不曾想“你惦记着平台的利息,平台却惦记着你的本金”,投资者最后被骗取了钱财,血本无归。
疫情全球蔓延引发更多不确定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有所抬头,迷惑投资者。目前来看,虚拟交易平台主要有两条套路:一是通过虚假交易制造畸高的交易量,营造市场繁荣假象,诱引投资者入场。二是恶意宕机逼迫杠杆交易“爆仓”,从而操纵市场。
中国互金协会通过对部分平台的交易数据抽样分析发现,40多种虚拟货币交易日换手率超过100%,70多种日换手率超过50%,在币种交易单价和市值均不高的情况下刷出巨额交易量,还有平台直接采用粗陋手段,爬取其他平台信息,完全复制伪造交易量。
一旦消费者入场,平台会采用各种操纵市场手段侵占消费者财产。比如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平台通过高买低卖,高频交易等恶意操作程序侵占消费者财产;或者使用横盘、拉盘,砸盘等技术手段操纵交易,消费者完全不知道实际交易情况;同时经常通过宕机、拔网线、冻结资产等手段使交易突然停滞,参与杠杆交易的消费者因无法主动平仓引发爆仓而损失惨重。比如某大型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在短短1年内发生6次系统宕机,其中3次为不明原因的突发故障宕机,导致投资者被迫爆仓,损失惨重。
此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非法活动也给洗钱提供了通道。3月23日,央行相关部门发文称,不法分子还利用虚拟货币匿名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进行洗钱。通过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提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比特币多次小额累计转入、一次大额转出清零的现象,符合洗钱行为的基本特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由于具有匿名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已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帮凶”,具备较大的社会风险。与此同时,一些为虚拟货币非法交易提供支付和清算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陆续被罚。
从比特币这些年的发展来看,其波动率可谓冠绝全球,经历多轮暴涨暴跌。比特币2008年诞生之初价格不到1美分,此后2017年12月曾一度涨至2万美元,随后历经多次暴跌和震荡,截至2020年4月3日,比特币的价格为6742.57美元,相比波峰时期约跌去66%,如此高波动率的资产难言避险资产。
其实,投资者对区块链这类新技术感兴趣无可厚非,但更应仔细甄别,远离那些名为区块链技术创新,实为在线诈骗的交易平台。须注意的是,由于“出海”经营,这些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运营主体较为隐蔽,其通过频繁变更网站域名和服务器地址,以及采取线上导流线下交易等方式,逃避监管部门打击,其运营主体注册地、办公地以及业务开展区域常常不同,消费者往往无法确定运营者身份,一旦发生财产损失很难追回。所以,越是在资本市场跌宕之际,越需要投资者保持理性,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平台陷阱,不投机不跟风,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责编 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