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波波夫
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John McCarthy在斯坦福大学提出了“从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访问计算机程序”的设想时,台下听众的反应,可能和今天在推特上看马斯克谈移民火星差不多,真是开了一个大脑洞。
半个多世纪后,McCarthy的设想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云厂商以 Web 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 IT 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计算、存储、网络能力 的企业不再需要自行购置硬件设备,也不必再聘请工程师来管理这些IT基础设施。
云计算的诞生意味着对传统IT 市场的颠覆,而过去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如今也不复存在。Flexera近期的一项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甚至平均至少拥有五个云平台以满足特定应用。
多云成为越来越多公司的选择。
Flexera 的《RightScale2019 云状态报告》中指出 84%的企业采用多云战略;EMA 的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的公有云使用者中,使用两朵云以上的用户占 61%。Gartner在一份报告中称:未来90%中大型企业将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础设施。
安全是企业采用多云策略的第一大考虑因素。互联网厂商在上云后必须做好灾备处理,一是由于随着量级增长,单一使用一家云公司的服务很难保障前端业务运行不出故障, 互联网厂商出于技术上的敏感性,最先开始使用第二朵云或者第三朵云来做备灾。另外, 头部企业的 CDN 分发用量特别大,云厂商多采用削峰填谷的方式来获得利润,如果所有的带宽集中于一家,会要求云厂商按照其波峰流量来备份非常庞大的冗余,使得云厂商利润受影响。
除了安全性以外,多云还会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首先,多云架构可以减少企业在基础架构与业务方面的成本。并且多云架构下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开展业务,从而使得人工成本缩减、效率提升。IBM 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多云可以削减企业的运营与架构成本。
具体到中国市场,在商业机密性、直接竞争等背景下,科技巨头各自生态下的合作伙伴在选择第二多云的时候往往需要回避另一家厂商,云服务提供商的中立性,越来越成为重要考虑要素。
中国公司的多云策略也只是刚刚启动。Flexera 的《RightScale2019 云状态报告》发现,在中国的传统企业上,往往是大的 B 端客户会采取多云的策略,比例大概在 20%,并且基本上都是头部互联网公司,这与国际上的指标(84%比例)相比依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多云部署也意味着另一件麻烦事。
尽管Flexera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平均至少拥有五个云平台以满足特定应用,但每个云平台都有不同的管理流程和接口;同时,企业成百上千的应用分布在内部服务器、私有云、 公有云上。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日常运营的复杂度,并增加了 人员招聘和培训、IT 维护等间接成本。
在从传统IT架构向多云转换过程中,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非常突出的两难困境:即“数字化转型加速”和“现金及人才压力激增”之间的悖论: 他们既期待享受混合云平台带来的业务活力,可以弹性、敏 捷、安全地应对业务的不确定性和快速创新,加速业务增长, 深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希望整合新系统和历史系统的复杂性,在 IT 预算和人才都非常紧缺的压力下,低成本、高回报地管理纷繁复杂的混合云环境。
可以说,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好多云管理的准备。
IBM在2020年的调研发现,目前只有41%的企业制定了多云管理战略,仅有38%的企业部署了用于运行多云环境的流程和工具。例如,只有 30%的企业拥有用于统筹安排 工作负载的多云统筹器或其他多云管理平台。其他工具也欠缺。不足40%组织拥有可提供资源配置和资源间关系信息的云配置管理工具。
面对复杂的混合云管理,引入具备多云资源对接管理能力,并能为企业上云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云管理服务商,成为了企业的必然选择,于是另一个市场机会也开始出现:云管理服务提供商(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简称云MSP)。
云MSP概念是由Gartner在2017年首次提出,概念定义了一个合格的云MSP至少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能力:拥有一个高效的云管理平台,便于用户进行资源管理;可以提供最基础的托管服务,并有相应的运维专家可以提供全面的支持;可以提供专业服务,包括帮助用户向公有云迁移的咨询和实施服务。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云运营服务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0上半年,中国整体云运营服务市场规模为10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从细分市场来看,疫情期间受大型政企和泛政府行业偏爱的云代运营服务市场市场活跃度很高,政务云扩容、智慧政府以及区域医疗、医疗大健康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都对云代运营市场的加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当下的云MSP在中国市场是百亿规模,但行业预测其未来的成长性具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50%企业上公有云都会采用MSP。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2022年全球云MSP市场规模将达到537.84亿美元。
传统 MSP 主要是企业用户的 IT 托管服务商,例如 IBM、HP 等。企业开始上云后,转云带来 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云端时代的 MSP 转而向客户提供平台选择咨询、系统迁移、多云管理、 应用优化等一系列新服务。2017 年,Gartner 首次发布云 MSP 魔力象限图,使得 MSP 厂 商在云计算领域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云MSP也被认为是IaaS层所剩不多的风口。
随着多云的出现,一批服务于云计算企业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应运而生。在IDC发布的2019下半年中国云运营服务市场跟踪报告中,云运营服务研究包括两个细分市场,一是云代运营服务市场,主要包括托管云服务、本地云服务模式,市场集中度较高;二是云运维服务市场,主要指私有云/混合云运维服务,市场较为分散。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对云计算的认知主要聚焦在 IaaS 及 SaaS 上,而海外围绕云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已诞生出一批超百亿美元级企业,收入与市值在近一到两年内大多至少翻倍,为 IaaS/PaaS/SaaS 厂商 提供安全、运维、咨询、迁移、运维管理等服务,云运维监控企业 Datadog、Dynatrace、 端点安全厂商 Crowdstrike 等都是个中翘楚,云原生数据仓库厂商 Snowflake 市值更是超过 600 亿美元。
2019年被视为似乎中国云MSP元年,头部云计算平台服务提供商主动将MSP验证方案如AWS Outposts、Azure Stack等混合架构产品服务导入中国,当地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也一样将MSP视作新的升值机会。不过,相比 IaaS 厂商,第三方厂商可能比 IaaS 厂商本身更适宜做统一服务,并能在客户与合作厂商的更新迭代中形成平台与规模优势。作为独立第三方云MSP,网宿最新推出的HandyOps云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在线的“云咨询、云迁移、云管理、云运维”为一体的云上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前不久网宿科技推出的HandyOps云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在线的“云咨询、云迁移、云管理、云运维”为一体的云上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由于云管理服务定制化内容较多,前期又涌入大量云MSP厂商, 许多厂商只能在特定行业和特定领域实现突破,较难实现垄断性地位,且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云厂商和MSP厂商不断通过免费工具及低价获取市场,但随着行业整合接近尾声,云MSP技术标准逐步成熟,以及疫情对企业上云进程的催化,云管理服务行业即将进入景气复苏期。
根据IDC数据,2019年中国第三方云管理服务(指剔除公有云供应商以外的独立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市场规模为5.6亿美元,同比增长82.6%,预计2019年至2023年将保持54.7%的年复合增速,在2023年达到32.1亿美元,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