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备有数据要发送给另一台网络设备时,必须要知道对方的网络层地址(即IP地址)。IP地址由网络层来提供,但是仅有IP地址是不够的,IP数据报文必须封装成帧才能通过数据链路进行发送。数据帧必须要包含目的mac地址,因此发送端还必须获取到目的MAC地址。通过目的IP地址二获取的MAC地址的过程是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来实现的。
地址解析协议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在1982年11月发布的RFC 826中描述制定。 [1] 地址解析协议是IPv4中必不可少的协议,而IPv4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互联网协议版本(IPv6仍处在部署的初期)。
OSI模型把网络工作分为七层,IP地址在OSI模型的第三层,MAC地址在第二层,彼此不直接打交道。在通过以太网发送IP数据包时,需要先封装第三层(32位IP地址)、第二层(48位MAC地址)的报头,但由于发送时只知道目标IP地址,不知道其MAC地址,又不能跨第二、三层,所以需要使用地址解析协议。使用地址解析协议,可根据网络层IP数据包包头中的IP地址信息解析出目标硬件地址(MAC地址)信息,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一台网络设备要发送数据给另外一台网络设时,必须要知道对方的IP地址。但是,仅有IP地址是不够的,因为IP数据报文必须封装成帧才能通过数据链路层进行发送,而数据帧必须要包含目的MAC地址,因此发送端还必须获取到目的MAC地址。每一个网络设备在数据封装前都需要获取下一跳的MAC地址。IP地址由网络层来提供,MAC地址通过ARP协议来获取。ARP协议是TCP/IP协议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RP能够通过目的IP地址发现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从而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可达性。
网络设备通过ARP报文来发现目的MAC地址。ARP报文中包含以下字段:
1)Hardware Type:硬件地址类型,一般为以太网;
2)Protocol Type:表示三层协议地址类型,一般为IP;
3)Hardware Length和Protocol Length为MAC地址和IP地址的长度,单位是字节; (这个理论上可以不要,因为前面已经确定了硬件类型和协议类型)
4)Operation Code指定了ARP报文的类型,包括ARP request和ARP reply;
5)Source Hardware Address 指的是发送ARP报文的设备MAC地址;
6)Source Protocol Address指的是发送ARP报文的设备IP地址;
7)Destination Hardware Address指的是接收者MAC地址,在ARP request报文中,该字段值为0;
8)Destination Protocol Address指的是接受者的IP地址。
图片.png
通过ARP协议,网络设备可以建立目标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网络设备通过网络层获取到目的IP地址之后,还要判断目的MAC地址是否已知。
ARP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