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空闲总结项目时,试图提炼出做内容平台最关心的几件事情,所以有了这篇文字。希望过几年回头看,还能提炼出更逼近本质的思考。
在我看来,做内容平台绕不开对6件事情的思考。
第一件,定位
我们满足了谁的什么需求,给谁在什么样的时间看什么样的内容。
这个确定后,还要去考虑内容生产者、消费者、平台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比如有人给你100万要求给未成年人插播个毫不相干的游戏广告,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平台和用户谁更优先?比如知乎某核心大V被一堆账号围攻辩论时,知乎把这群账号封禁的背后是把谁排在了前面?(仅个人思考路径,没有恶意揣测)
第二件,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
既然内容可以UGC,可以PGC,可以OGC,可以机器算法来写,也可以PUGC,那么我们去运行的时候,需要用哪些生产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去考虑每一种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比如生产的成本、增长性(数量)、质量,也会去参考消费者的反馈(用户点击率或用户满意度),确定在一个阶段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先启动哪些生产方式。然后才是具体的每个阶段的目标,应该出具什么方案去达成目标。
第三件,生产者与生产权益
每个领域的内容都有其核心的生产者,而每个平台能给与的生产权益是两类。一类是写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争取的(有积极性和安全感的),一类是写作者相对无法干预被动获得的(没有安全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机器推荐(系统算法)大行其道的今天,包括抖音、头条这样的内容平台反而也都在做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在解决的是作者的积极性和留存率的问题。因为无论你有几百万几千万的粉丝,这些粉丝变现能力都只能靠“系统推荐”逻辑吃饭是你个人很难干预的,只有相对稳定的有关注存在能多劳多得、高质量多得,才能激发更高的积极性,提高作者的留存率。
我们粗略统计一下数据,就能知道多少作者是靠天吃饭,多少作者是高劳多得的。然后你用桑基图去看下这些作者的产出量和流失情况,会惊讶的发现,靠天吃饭的作者在人均产出、留存率方面均落后。
第四件,消费方式与消费效率(分发)
分发的方式有多种,可以人工推荐,可以系统推荐,可以网友投票,可以随机排序......
效率一定是为了解决分发问题而存在的,不一定都要做个性化推荐。
第五件,消费者/读者的满意度
1读者的满意度如何衡量
2如何把读者的满意度,传达给创作者
3消费者的满意度,如何影响创作者的生产收益
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工作,将大大提高有效生产,即让作者去生产读者最想看的内容。
但是这里面也有个很尴尬的事情,就是群体审美的庸俗化,即你的粉丝数量越多,他们想看的内容可能越庸俗,追根到底这就是人性。这个时候,平台是否会去干预,还是会继续放大这种庸俗性,也是很有争议的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第六件,业务的损益表是什么样
我们要做一个内容平台,那么我们可能有哪些支出,有哪些成本,哪些损耗,我们可能有哪些固定的收入,有哪些不确定的收入。
如果你学过财务相关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业务的【损益表】是什么样的。
算不过账的业务,恶性亏损的早晚会关,持续不久。(良性亏损是说短期内亏损,长期到了一定规模和利润率,可以算的过账)
来源 | 言论果实(ID:YanLunGuoShi)
作者 | 言晴;编辑 | 鱼丸汤圆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