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广西一考生以总分730分(数学英语双满分)的傲人成绩,创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纪录,成了刷爆朋友圈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当一则“妈妈谈730分双满分学霸养成”的视频上了热搜,大家才惊叹,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
作家孙生龙曾说:
“这年头,不是有钱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权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
比钱、拼权都是假的,拼智慧、拼情商、拼给孩子最好的传承,才是真的。”
“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丢个孩子在那里,拿个手机就ok了。”
对许多家长来讲,简直是当头棒喝。
多少父母自己葛优躺、玩手机,却呵斥孩子“不准看手机,滚去好好学习!
湖北某校举办过一场作文竞赛,其中一道作文题是《大人的“陋习”》。
阅卷评委说:100多份卷子里,20%以上的孩子都吐槽自己的爸妈爱玩手机,爸爸看新闻玩网游,妈妈逛淘宝,连爷爷奶奶也在手机上玩俄罗斯方块。
作文这样写道:“别人都说我是爸妈的掌上明珠,我看手机才是。别人家都有二胎,我爸妈不用,因为他们的“二胎”是手机。”
因玩手机引起的亲子冲突,乃至悲剧,比比皆是。
去年8月,宁波妇儿医院的唐医生,一个夜班接待了2个孩子,一个自残,一个自杀,其原因竟然都是因为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
当孩子沉迷于手机,爱手机胜过爱学习、爱生命时,当家长的是否检讨过,是谁把手机交到了孩子手里?是谁长年累月给孩子做示范?
几乎每一个手机成瘾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手机成瘾的家长。
董卿曾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朋友,我仅去过她家的两次,她的俩孩子都在读书角上看书。
她规定孩子每天看手机不超过15分钟,她和娃爸在孩子睡觉前,不看手机,专心陪孩子。早上和周末,带孩子锻炼身体、户外活动,绝不浪费时间刷手机。
孩子是一潭纯净的碧水,清晰倒映着父母的样子。
孩子的习惯就是父母的习惯,育儿,归根结底就是育己。
北京有个妈妈,孩子写作业总坐不住,反复提醒也不管用。她咨询心理专家,专家告诉她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并教她一些小方法。
回家之后,陪孩子写作业,她先仔细观察,发现孩子一小时作业,站起来七次。一会儿打开冰箱找吃的,一会儿站在窗前看外面……
她告诉孩子:“儿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好好学习,一定能学好,可是刚才我数了数,你写一个小时作业,起来了七次,是不是太多了?”
儿子有点不好意思。她继续说:“你写一小时作业,站起来三次就差不多了吧。”
儿子一愣,妈妈还允许我站三次。
母子协商,写作业一小时,起来不超过三次,当天晚上6点可以看动画片。
接下来孩子一开始能做到,过两天又老样子,到了6点想看动画片,妈妈说:“男子汉说话算话,怎能违反规定呢?”
孩子沮丧、哭闹,也不行。
反复磨合,训练了一个月,孩子起来的时间稳定不超过三次,第二个月不超过两次,第三个月不超过一次。
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过程非常痛苦,甚至让人抓狂。但好习惯一旦养成,则受益无穷。
如学霸妈妈所说,给他定型之后,后面的路很好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之于孩子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习惯,少时种下的教养,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要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阶段耐心投入、甘吃小苦,否则,坏习惯成型之后,家长孩子都要吃大苦。
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92.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存在焦虑。
《@所有人》演讲者张释文说:“城市越来越大,家长的焦虑已经从高考下沉到了小学、再到幼儿园,逐年下沉。”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妈妈,我对这种焦虑深有体会。
身边的父母,包括我自己,马不停蹄带孩子穿梭在一个个培训班,紧张孩子的每一次表现。
一次成绩失误,就如惊弓之鸟,脑补出“考不上初中,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没有好工作”一系列恐怖内容。
我们把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忍不住攀比,动辄批评斥责,辅导作业崩溃,考试未达预期立马翻脸……
上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在校门口,我亲眼目睹一家长,一脸墨黑,对孩子怒吼“才考了B,还想去同学家玩?你以后只能去要饭!赶紧滚回去站墙角!” 然后,像拽一块破布似的把孩子拉扯走。
今年,儿子的数学也考得不好,我平静搂着他,摸摸他沮丧的小脸说:不要紧,咱们总结经验,假期里多练习。
其实我也挺难过,但我明白,孩子心里并不会比我好过多少,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天性都希望向上生长。
家长要学会克制情绪,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大的焦虑和对成绩的过度反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攀比,不盲从。好家长,不着急,好孩子,慢慢来。
写在最后:
莫言说:“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优秀的孩子并不是天赐的,而是父母用心血与智慧耐心浇灌出来的,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做个别人家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家庭教育里,深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