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文学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入门就是读《红楼梦》。
读过和没有读过《红楼梦》,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但它无疑是阻隔在读者面前的一座大山,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坦言:有不少读者(包括少小时的自己),头一次试读《红楼梦》,读第一、二回就手倦抛书、昏昏欲睡了,心想“久仰大名,今日一见,原来这般没意思”!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红楼梦》”的要求被写入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历年高考,也多次以《红楼梦》为题。对于高中生而言,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要啃下整本书并不容易。因此 一部面向初读者,兼具知识点与文学性的导读类读物十分必要。
这本《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是“得到”、新东方经典领读人,北京理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共课教师”刘晓蕾老师写给《红楼梦》初读者的十二堂课,从成书背景、人物故事、经典桥段,到诗词语言、社会习俗、文学艺术价值,点面俱到解读全书。“我想让年轻人爱上《红楼梦》。红楼的终点不是‘空’,要看到爱与美,看到闪闪发光的生命,看到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随书赠送人物关系图、情节脉络图、时间线索图;附录《致读者的一封信》;精选清代改琦图咏,再现红楼风华。
一
走进《红楼梦》之前
我们要知道这些事
刘晓蕾说,在她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红楼梦》的主题是反清复明吗?贾家是纳兰容若家吗?跟雍正夺嫡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总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红学”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很多读者还没进荣国府的大门,就迷失在门派林立、烽烟四起的论争里。开篇第一讲,她开门见山正本清源理清了三个大问题——评点派、索引派、考证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曹雪芹是谁;十二脂本与程本的由来。
《红楼梦》的成书背景,既有明清易代的“国仇”,又有真实的曹家“家恨”(曹家百年大族,被雍正帝抄家后,一败涂地),再加上围绕雍正继位的种种阴谋论……确实会让人对文学之外的事件生出无限联想,直到今天,很多研究者还走在索引的路上。至于考证派,对作者和版本的考证研究,是为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红楼梦》,考证是手段,文学才是目的。
“红学”解答了一些问题,但也制作了一些问题。梳理过后,晓蕾建议普通读者大可不必为此牵扯太多精力,文学的价值不需跟历史拉拉扯扯,在这些问题上停留太久是很难进入《红楼梦》的文学世界的。
还有两大难题,往往令初读者望而却步——一则“《红楼梦》里写的是的传统大家族,人际关系超复杂,根本理不清”,二则“总是卡在前五回,死活读不下去”。
《红楼梦》前八十回有近六十一万字,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五百多人,曹雪芹巧妙地设置了两个场景,一个是通过冷子兴在酒馆里跟贾雨村“八卦”贾家,让众人集体出场;一个是借黛玉进荣国府,让重点人物依次真正亮相。 晓蕾精心绘制了人物关系图,血缘、姻亲、主仆关系一目了然。
前五回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女娲补天”“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两个神话是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钥匙;主要人物在这五回里一一亮相;有意思的是, 在第五回曹雪芹设置了大型剧透,把大结局包括主要人物和贾家的命运,都提前透露了。
从来没有一部小说,先把所有的结局告诉你,然后开始讲故事。因为人生的结局就是死亡,而最重要的,是如何走完这一生。
红楼图卷缓缓展开。她把全书分成 “序曲”(第一回至第五回)、 “前大观园时代”(第六回至第二十二回)、 “大观园时代”(第二十三回至第八十回)、 后四十回,列出全书情节框架、时间线索, 先带读者一览红楼全景,再于日常幽微处见人情百态。
二
世界上没有一个真实的大观园
但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大观园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少不看红楼,老不读三国”,《红楼梦》被认为有浓厚的悲观宿命色彩,真是这样吗?
晓蕾 一反萧瑟之气,在她看来:红楼的终点不是“空”,而是以“空”来观照人间,在真与假、生与死的对照中,在对人性、文化和命运的不断质询、追问中,曹雪芹显示了一种悲壮的信心——当一切都成空,唯有情是不朽的,美是不朽的,自由是不朽的。
十二课中,晓蕾用六堂课细讲红楼梦中人与故事经典桥段。与借题发挥的文学评论不同,她在摘取原文、征引诸家评点的基础上独抒己见,其机敏的洞察、至情至性的文字常令人击节赞叹:我心底的感受,被她讲透了!
“ 纵观 贾宝玉的一生,从‘衔玉而生’到‘悬崖撒手’,一直是以爱和美为生活原则的。但他的人生被强行分为上下部,上部是人间繁华热闹,应有尽有,好像独得了天大的恩宠;下部则全是失去,所有的爱与美被剥夺殆尽。在‘空’与‘色’的对峙中,一方面是悲凉,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盛与美好。 ”
“ 黛玉的生活很简单,她写诗,有一个恋人、几个知己。在大观园的少女里,她最明媚,最幽默,最跳脱。 ”
“ 宝钗不是在串门子,就是在串门子的路上。她规劝宝玉读书,教育黛玉、湘云她们好好做针黹女红;她作诗都像在展示道德,也一心想着不要得罪人;她藏愚守拙,小心翼翼,游走于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渴望所有人的点赞…… ”
▲87版《红楼梦》剧照
“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里,还从来没有过王熙凤这样一个女人:强悍,自恋,有谋略,富有攻击性,同时还那么有趣。她是一个力量型选手,活得生机勃勃、铿锵有力。”
“ 庶出是 探春永远的痛,但她有自己成全自己的霸气。她努力活得骄傲而有尊严,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出身或环境困死的。她不擅长抒情,也不擅长表演亲情,但她对规则的尊重,对公正的坚持,以及清醒、理性、冷峻、善决断,已经是出色的政治家素质了。 ”
“ 晴雯有什么错呢,她唯一的的罪过就是太美丽。 ”
“袭人是把怡红院当职场的,姨娘是她的奋斗目标。当晴雯没心没肺撕扇,又骄傲又快活的时候,袭人已经在暗暗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
“ 小红不小,一个小人物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在现代社会,她完全可以当一个职场精英……同样是谋生,同样是想成功,小红不鬼鬼祟祟,不搞小动作,显得更磊落更敞亮,其腾挪跌转,身段都好看,让人神清气爽。成功重要,身段更重要。 ”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中缺乏少年气,没有青春的位置。似乎每个人都急着长大,年龄往往代表智慧深浅。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即书中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晓蕾 在明媚处看红楼,她认为大观园存在的意义就是从规矩的缝隙旁逸斜出,创造生命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终究多了一个情字, 原来这个世界并非一场空,还有“情”是永恒的。大观园里有你我共情的年少时光,少年们天真、骄傲、元气淋漓,还没有成为传统结构的一分子,还保有个性和活力。正如刘再复先生所说,有心人读《红楼梦》,总要读出“珍惜”二字。沈从文先生也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
三
从《红楼梦》里看到自己
它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虽然写的是三百年前贵族大家庭的世故人情,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心还是那些人心。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爱与怕、希望与焦虑,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从书中看到自己。
曹雪芹是典型的中国作家,他对人情世态的描摹,可谓精细入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87版《红楼梦》剧照
曹雪芹也可能是中国小说史上最“狡猾”的作者,他以极大的耐心和功力,用文字编织了一个庞大又幽微的人情之网。或工笔描画,或泼墨写意,或特意“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脂评说曹雪芹善用“史笔”,史笔就是“春秋笔法”,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所以,在表层的文字之外,还有另外一部《红楼梦》,能看到多少,就看读者自己的能耐了。
晓蕾与读者一起一处处品读,在无数平淡家常的场景里见人心的奥秘。
如今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重提及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贾政其实想在朋友面前显摆儿子有才,但是采取了“打击式炫耀”。晓蕾评点道:“贾政这个样子,可不就是 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吗?明明心里有爱,脸却一定紧绷着,训斥更是家常便饭……直到现在,很多家庭里还有这样的一款父亲吧?他们不是不懂爱,只是不擅长表达,也不习惯表达。”
读到 王夫人让探春、宝钗和李纨暂时管理大观园,二人出现分歧,晓蕾说:“探春的初衷是开源节流,搞承包增收;宝钗担心生事端,认为不能认为制造差距,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最终 把经济改革搞成了人际平衡,把做事偏向了做人。”
读到 宝玉访妙玉乞红楼,晓蕾认为:“ 黛玉理解妙玉对宝玉的青眼是两个世上意外之人的惺惺相惜,如果有俗人跟着宝玉去,就未必给梅花了。”
妙评比比皆是,会心者莞尔一笑。在看似乎平常的生活细节里,藏着每个人的个性和心事。《红楼梦》是本生命之书,浩瀚无边。曹公对他笔下的人物都怀着爱和悲悯,宏大的卑微的,张扬的隐忍的,天真的世故的,都是生命。
《红楼梦》更是文学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怎样解读全书诗词?什么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手法?如何形成儒释道三家的“大观视角”?在《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中都可找到答案。
《红楼梦》是超越时代的,是一本可以陪伴一生的书,每个年龄读都有新的体悟。 这十二堂课没有高头讲章,也不搬弄大词,而是带你走一条小径,在这里,能看见爱、美与青春,领略大观园里的遍地芳华,以及人性的丰富与幽微。 读懂红楼梦,就是读懂我们自己。
译林出版社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