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刚入学,在大家忙着收拾行李、准备书本,结交新朋友的时候,廖雨苇已经开始准备数学学院拔尖班的选拔了。
之后,她顺利通过考试,转入数学学院,再后来,她就一直在数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她已斩获了两所双一流高校的预录取offer,成了直博统计学的准研究生。
为什么“死磕”数学?廖雨苇笑道:“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
数学有趣且有用!
廖雨苇是来自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大四学生。“数学有趣且有用!”在她的眼里,数学把很多冗杂的知识提炼成了定理,用定理又能一步步的解决并挖出更多的“宝藏”。
数学让钻研它的人能以一种严谨的角度去探究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我喜欢的概率论和统计学。”廖雨苇说,学习这些学科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正在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对于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烈。
“发现喜欢以后,就是在数学的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其他的路,顺理成章地就走下去了。”谈及喜欢统计学的原因,廖雨苇说,因为自己一直往数学这条路上走,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感觉还是应该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好好做下去。“所以选择了统计学,硕博读应用性强的专业还是比较接‘地气’吧!”
我当时太在意得失了!
当然,任何专业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大二那年,廖雨苇失落了好一阵子。“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繁重的课程任务,更加艰深的内容,生活上的琐事……堆砌在一起,她感到迷茫和彷徨。
在数学学院这个“神仙打架”的地方,全国各地喜爱数学的学子相聚于此,互相比拼,各自奋斗,那自然是高手过招。
“拿一些很抽象的课程来举例子吧,比如抽象代数,正如其名,是真的很抽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埋头钻研,有时候怎么学都学不懂,要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廖雨苇无奈地说:“但有一些悟性很高的同学则是学一学就会了,考试也不需要怎么准备就能轻松满绩!”
“最大的问题是觉得时间太紧张了,永远不够用。”数学是一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科,对于廖雨苇而言,一方面课上接触的知识太多,需要不断地预习、复习,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深奥的概念、理论、习题需要源源不断的时间和热情去理解和完成。
廖雨苇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低谷期,那时她很难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学习迟迟见不到成效,也很容易精力分散。“被成绩焦虑包裹着,怀疑自己很多事情做不好,也怀疑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处理得完美妥帖。”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跟着一起来了!每个周末都没办法腾出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廖雨苇说:“现在就是后悔基础打得不够牢。在那段彷徨迷茫的时间没有任何进步,我当时太在意得失了,错过了很多机会,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无愧于心就好!
走出低谷,廖雨苇的朋友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廖雨苇很感谢她的室友们,几个女生互相帮助,督促学习,心思澄澈,整个寝室的学风也很不错,相约去图书馆自习也是常有的事。
她还加入了其他专业考进数学学院的同学一起组成的微信群。平日里他们会互相分享笔记,集思广益;会一起约学习局,一起干饭放松;期末还会定期自发组织一个小会,在群里分工合作,互相分享难题,互相扶持,互相激励,互相打气。群友们毫无保留、互帮互助的热烈氛围在无形之中给廖雨苇打了定心针。
在朋友的帮助下,对生活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后,廖雨苇逐渐完成了自洽,她渐渐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一切都会有它应有的安排,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呢?”她慢慢调整了心态,“人生一定是会有遗憾的,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就好。”
发现真正喜欢的东西!
廖雨苇还分享了对自己在低谷期起更大治愈作用的方法。“就是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很庆幸,我在大一喜欢了《概率论》,又在大二迷茫的时候喜欢上了《凸分析优化》,大三的《随机过程》,尽管成绩可能没有特别拔尖,但我对这些课程充满了热情。”
正是每个学期都能“幸运”地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廖雨苇觉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满了力量,也开始期待每周的课程。这份期待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她的焦虑,也渐渐冲淡了她低谷期的颓丧。
“其实还是感谢数学学院的学风很好。”廖雨苇说,“大家一下课就去图书馆,上课,自习室,三点一线。这样的氛围也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闲暇的时候除了进图书馆,廖雨苇还会挤出时间去做数学家教,偶尔还会去兼职平面模特。“因为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中持续受到挫败,就会想着去寻找一件可以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她说。
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死磕”数学这条路,她诙谐地说:“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其实,一方面是真的很喜欢数学,另一方面在数学专业读博其实还很正常的,大家是真的都很勤奋和努力。我能选择走自己喜欢的路,真的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