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是在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城市工业区发展的主流模式,它的发展顺应了对外开放、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历史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体制革新的试验田。经过近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开拓式的新区到城市的主角,成就有目共睹。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开发区建设类型与开发模式,让大家对开发区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开发区建设类型分析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各级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业园区,它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依托于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行税收和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
(三)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狭义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扩大对外贸易,以实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专为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而开辟的特殊区域,其产品的全部或大部供出口。广义还包括自由贸易区、工业自由区、投资促成区和对外开放区等。有单类产品出口加工区和多类产品出口加工区之分。后者除加工轻纺工业品外,还加工生产电子、钢铁、机械、化工等产品。出口加工区由自由贸易区发展而来。加工区内,鼓励和准许外商投资于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加工企业,并提供多种方便和给予关税等优惠待遇,如企业可免税或减税进口加工制造所需的设备、原料辅料、元件、半制品和零配件;生产的产品可免税或减税全部出口;对企业可以较低的国内捐税,并规定投产后在一定年限内完全免征或减征;所获利润可自由汇出国外;向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收费低廉的水、电及仓库设施等。
(四)保税区
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
(五)边境合作经济区
边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区域。沿边开放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翼,自1992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边境经济合作区15个,对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睦邻友好关系、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国家旅游度假区
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指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有明确的地域界限,适于集中设配套旅游设施,所在地区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较好,交通便捷,对外开放工作已有较好基础。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区域不同的是,国家旅游度假区属国家级开发区。
二、开发区开发模式分析
(一)政府主体模式
政府作为园区开发的主体,并承担最终的损益。但由于开发区开发所需资金巨大,随着开发的升级和加速,当地政府财政不可能有持续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园区开发建设,政府就会逐步让出开发主体地位而寻找新的开发平台。
(二)开发企业主体模式
开发企业作为开发区开发的主体,并承担最终的损益。政府通过委托开发公司从事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代理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不但可以保证开发资金的到位还可以有利于政企分开提高园区开发效率。目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一般都多采用企业主体模式。政府通常与区域内一家开发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该企业在土地开发、招商、工程建设和市政道路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优先权。
三、开发区区划布局模式
从开发区的区划布局来看,中国的开发区有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只有很少居民,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经济开发。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如苏州、天津。
二是在老城区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新区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功能。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或为开发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如上海浦东、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三是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和老城区合为一体。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