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度异常繁荣的日本
经济,是如何在美国的打压下一步步走向衰退的?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二战结束后,美国虽然与日本结成同盟,但彼此的关系充满了竞争与冲突。
日本虽然在战后因地缘政治因素获得美国援助迅速崛起,但当自身经济发展到足以威胁美国的地步时,依然遭到美国毫不留情的打压,使得日本国内有所谓“失去的20年”哀叹。
时至今日,日本与美国战略关系中的“得”与“失”,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警惕的地方。
1
占领与重组
许多人对日本和美国关系的认识,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日本对美国的顺服,是因为战争时被打怕了,而且美国在日本有驻军,可以随时武力威胁。
这确实是客观现实,但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说,美国如果动不动就以武力相威胁,拿枪逼迫日本政府事无巨细遵从自己旨意,那吃相也太难看了。
客观说,日本是美国的同盟国不假,但并非美国的“仆从国”,至少双方在
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拿签署于20世纪50年代构成美日同盟基础的《日美安保条约》来说,其中第十条规定,“日本政府拥有自主终止日美同盟的权力”。
“美日同盟”,日本是不是真能想终止就终止不好说,但彼此起码还维持着一个体面关系。
从某种角度来说,互相按照已签署生效的各类日美条约行事,才是美国控制日本的重要手段。
对于美国来说,《日美安保条约》就是第一把美国套在日本头上的“枷锁”。
协议签署于1951年,那时的日本已基本完成了战后改造,成为一个合法国家。但是日本给予美国驻军权,“邀请”美军对其进行“保护”。
自然,没有受到“邀请”的苏联、中国等国只好撤出日本,无论各国多不甘心,也只能遵守这份国际公约。
结果就是,美国至今还在日本保留驻军,不仅拥有对日本的战时指挥权,还拥有日本国防和外交大权。
这在法理上,可不是美军强制占领日本,而是一份保护条约的“邀请”。虽然是纸面游戏,可讲究“公平正义”的美国还是要做足“面子工程”。
美国对于日本的控制更讲究方式、方法,比如操控日本的政治集团和舆论。
冷战时期到来,美国管理日本有些力不从心,同时也希望日本为遏制苏联做点贡献。为此曾相中保守派大佬鸠山一郎来代为管理日本,无奈其右翼身份太过敏感,只好选用了鸠山一郎推荐的吉田茂。
1952年,随着《旧金山和约》正式生效,美国对日本长达7年的军事占领宣告结束,原本被肃整的右翼军国主义分子陆续获得解放,鸠山一郎重回政界,却发现稳坐首相之位的吉田将当初“让位”的约定抛在了脑后,拒绝交出政权。
鸠山一郎于是协同重光葵、岸信介等人成立了日本民主党,反对吉田茂。1954年底,鸠山一郎如愿组阁,并将国内两大保守派政党自由党和民主党联合组建为自由民主党。
美国之所以不怕鸠山一郎在政治上乱来,是因为通过在日本媒体安插势力代表和眼线,早已掌握了日本民间舆论。
比如《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这两大日本报纸媒体,立场一左一右,看似是对台唱戏,但实控人都是“亲美派”,平时只会骂日本,根本不敢骂美国。
其他几家日本媒体也是如此,不是幕后“金主”是美国人,就是老板或亲属有战争罪行把柄被美国人捏着。
此外,如日本电视界的元老柴田秀利、正力松太郎、绪方竹虎,他们因为开创日本新闻自由以及各类媒体,为广大日本民众所熟知。
可正是他们通过向日本民众灌输“美国是更先进的文明”、“美国是日本救世主”的宣传,不断给民众洗脑,从而为日美同盟以及美国在日本的驻军提供合理性。
在他们的灌输下,时间久了,美日之间很多不合理的行为在日本人看来都再正常不过。
拿日本著名动画《名侦探柯南》来说,剧情中有很多美国FBI与CIA在日本活动的内容,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这就怪了,明明是别国情报人员在自己国家进行没有授权的执法,却在本国宣传中毫无反对声音,相反还为此进行赞颂,实在是很难理解。
2
强权机构威慑
其实,也不是日本人对此都毫无察觉,只是实在不敢表达出反美的情绪。
他们怕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日本国内权力极大的特搜部。
日本战后经济崩溃,社会供应紧张,但很多物资是被部分高官和财阀隐藏起来,以图东山再起。
由于日本在战后保留的警察机构并不完全受美国人信任,为了打击这种行为,美国驻日机构悄悄成立了一个名为“别动队”的组织,专门对嫌疑企业和家庭进行突击搜查。
这个“别动队”就是特搜部的前身,成员以来自美国的日裔为主,他们深受美国
文化影响,可以说除了长相是日本人,其他方面完全就是一个美国人。
随着日美关系趋于稳定,这个机构也随之保留下来,主要任务就是针对日本政界的调查和抓捕。
可以说,从特搜部成立之日起,这就是一个由美国培训和指导的机构,成员全部在美国受训,又受美国人独立指挥,背景神秘又强大。
虽然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特搜部背后是美国人,可日本政界却不敢怠慢,宁愿信其有。
举个例子,日本政治派系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经世会和清和会。相对而言,经世会“反美”,而清和会“亲美”。
这就出现了一个日本政坛很奇异的景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世会推出的首相和官员遭到特搜部“特别关注”,被调查和逮捕的人员特别多;而清河会的首相和官员就比较安全,很少遭到特搜部调查。
从经世会的田中角荣、竹下登、桥本龙太郎到前不久的小泽一郎,40多年内有十多位首相因遭特搜部调查被迫辞职或逮捕;而清河会这边,从岸信介到小泉纯一郎、尾身幸次,许多问题远比经世会官员严重的首相,最后都“平安着陆”。
即便某些日本政治家自认清廉,但谁也不敢保证在极其复杂的政坛,自己或者亲友下属就能独善其身。
换句话说,只要进入政坛,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或亲朋好友不卷入任何政治或竞选资金漩涡,或不被人下套。
对于经验丰富的特搜部来说,任何蛛丝马迹都别想逃过他们的调查,只要调查出一点证据,这个人的政治前途也就完了。
这还只是美国控制日本政坛的“阳谋”,私下里还有很多见不了人的“诡计”。
还是拿鸠山一郎举例,他因为对美态度强硬,上任时受到日本民间热情拥护,希望他能比之前的“厕纸首相”吉田茂,更好地维护日本人自己的利益。
“厕纸首相”指的是有一次吉田茂访美,看到发言稿全是美国人代写,只能紧急在一卷厕纸上重新写稿子,被媒体曝光后失去民心。
受到民间拥戴的鸠山一郎有些膨胀,为了尽快让日本重返世界舞台,他主动与美国的头号敌人苏联建交,签订《日苏共同宣言》,结束了两国长期的对峙状态。
要知道,在此之前,日本始终没有与苏联签署《和平协议》。这从理论上来说,没有签订和平协议就意味着彼此不受任何约束,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不用说,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国不同意,始终希望日本成为自己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的马前卒。
鸠山一郎此举令美国十分恼火,于是在签订完《日苏共同宣言》后仅两个月,便因“
健康原因”宣布辞职,很难说没有受到美国施加的压力。
鸠山一郎没法不害怕,吉田茂内阁能顺利上台,是因为他的前任,日本民众选举出的左翼首相芦田均公开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结果就被特搜部以“收受政治贿赂”为由逮捕。
在“吃牢饭”还是“安全隐退”之间,鸠山一郎只能作出辞职的选择。
随后很多年间,日本政坛一直有个所谓“魔咒”,听美国人话的首相都能顺利组阁并体面地下台;反之,不是被捕就是以各种理由辞职。
3
从财阀到财团
说起来,想让日本政坛大佬乖乖听话,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美国人出面,国内的大财团使个眼色就够了。
日本经济无论战前还是战后,始终由几家财阀直接或间接掌控,其中三菱、三井、住友、富士、第一劝业与三和等,掌控全日本60%的资产和产业。
日本财团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幕府时代的财阀集团,最具代表性的三井财阀创始人,最初靠在东京做纺织买卖、开绸缎庄发家。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井家族很快就进军了
金融业,主要就是靠高利贷赚取巨额收入。放贷同时,三井家族也在物色合适的政治靠山。
其中,三井家族最大的一笔投资是在日本幕府时期,“押宝”在了天皇这边。明治维新的到来标志着天皇派势力的全面获胜,三井家族也成为手眼通天的超级财阀。
1876年,三井银行成立,成为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同年,三井家族继续创设了三井物产
公司,进军不动产行业。
那时的三井财阀左手金融,右手地产,与几乎靠同样剧本崛起的三菱、住友、安田四家,成为了日本最早的“四大财阀”。
但是,无论金融还是地产,都不如战争带来的巨大军工需求和产业扩张的利润大。靠着强大的政商关系,四家财阀不仅攫取了大量财富,也奠定了无人可及的政治地位。
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可战前的日本财阀完全是家族企业模式,治理企业的基本原则是靠严格的家族宪章。
正看到日本财阀是推上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罪魁祸首”,美国在日本战败后,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同时输出大量资本进入日本,仅保留了各自的金融机构。
这一时期,从财阀家族转让到公众手中的股份总量,占据了日本公司股份总量的40%,使得日本在战后最初几年,成为了公众持有企业股权比例最高的历史时期。
可惜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出于军事和冷战对抗的需要,放宽了对于日本垄断资本的控制,通过了《会社证券保有限制令》等法令,着手复兴财阀经济。
由于这些财阀昔日的金融系统没有全部解体,就给了他们重新复苏的机会,纷纷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逐步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此后,一步一步形成了产、商、融三位一体的财团体制。
不过,战后重组的日本财团已不是过去的封建家族式企业,而是在美国主导下,由过去的家族成员控股转变为多家公司联合持股,管理和经营企业几乎都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职业经理人。
新组建的日本财团持股结构也从原来的金字塔式,变成了网状球体式的持股结构,并逐步形成今天更为复杂的圆环形相互持股模式,财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更为强大。
但是,无论日本财团实力多么雄厚,由于美国始终掌控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命脉,同时还有特搜部这样令人生畏的帮手加持,使得日本财团只能仰美国人鼻息,明里暗里听从指挥。
对于日本政坛来说,任何人希望当选首相,都离不开各自党派的支持,更少不了背后的“金主”扶持。甚至从参政那天开始,就已经被财团拿捏死死的。
毕竟,日本战后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靠美国人施舍的。
4
日本战后经济复苏
朝鲜战争之前,由于经济体制崩溃加上巨额的战争赔偿,日本整个社会完全是任人(美国)宰割的“躺平”状态。
可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向日本订购大量军事物资和配套建设的工业体系,迅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成为其经济崛起之滥觞。
当冷战伴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越演越烈后,日本更是从美国这里得到了大量军事和工业订单,不仅让日本持续上升的失业率得到有效降低,还通过轻工业逐步转型到贸易大国。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为此还喊出“贸易立国”的口号。简单说,就是通过出口贸易来赚取外汇,提升国力。
只是当时的日本面对的国际形势很特殊,亚洲市场出于敌意,对日本货十分抵制,欧洲市场尚未完全复苏,购买力有限。
这种背景下,美国广阔的消费市场自然成为日本出口的主要对象。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战前储备的工业体系,日本大量向美国倾销以纺织品和玩具为主的轻工业制品。
对于日本经济的崛起,财大气粗的美国最初并不以为然,依然觉得日本只是个“捡东西吃的乞丐”。
可慢慢地,情况不对了。日本对美出口总额从195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1965年的24.8亿美元。
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首次出现顺差,此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日本的目光又投向了
汽车工业。
日本车对美国同行来说,也没啥好担忧的。虽然日本车经济省油,可对那时喜欢粗犷、气派美式“肌肉车”的美国车主来说并无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世界油价很便宜,美国人也并不在乎汽车的油耗,日本车不出所料地在北美市场遭到了冷遇。
谁知,情况在70年代末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于中东局势突变,全球油价一路飙升,从每桶13美元飙升到了每桶41美元,涨幅达3倍之多,造成蔓延全球的石油危机。
这对美国车主来说是个噩耗,因为出行成本高了很多。但石油危机对日本车来说恰好是难得的机遇,日本厂商抓住时机,在美国打出了铺天盖地的日本车广告,强调日本车经济实用的特点,快速占据了美国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造的船舶价格比欧洲低20%左右,日本的船舶工业也顺势抢走了欧洲人的订单,到70年代末,日本制造的船舶产量比美国和西欧各国的总和还要多,约占世界造船总吨数的一半。
在汽车、船舶等工业的推动下,曾经只是接受美国产业转移的日本高端制造业异军突起。到了70年代末,日本涌现出一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企业,如机床(东芝)、重型机械(小松)以及摄像机(松下),几乎将同类美国企业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也给日本国内的社会发展注入强心剂,出现了以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大都市群。
彼时,日本高层甚至狂妄地对美国学者傅高义说,“现在形势颠倒过来了,美国仿佛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为日本提供农产品和原料,为日本先进的现代工业机器效劳”。
确实,日本当时在各个领域都在美国造成了碾压,甚至大有“翻身奴才要当主人”的势头。
5
被打压的日本经济
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各方面景象让美国人彻底傻了眼。
当时,时速达200公里的高铁新干线已经通车,甚至磁悬浮列车等高
科技领域,日本也拔得头筹。
而且,日本不仅已是汽车、船舶制造大国,还是世界最大的DRAM生产国,半导体产业也蒸蒸日上。当时世界半导体企业前10的公司中,有6个是日本的,前3分别是NEC、东芝、日立。
整个70年代,日本年均GDP增长10%左右,最高一年达到了12%,很快超过了欧洲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到了80年代,美国对日贸易逆差高达500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的40%,也就是说美国每年对外花的100美元里,有40美元被日本人拿走。
全球市场让日企大赚特赚,也让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右翼议员石原慎太郎和后来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当时就写了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内容针对的就是美国,主张日本要在经济和外交等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不能总对美国卑躬屈膝,要对美国说“不”。
面对日本经济不可思议的增长和美国与日本的逆差越来越悬殊,美国人忍不住了,决定启动多年前埋伏下的“秘密武器”,对日本进行绝杀。
这个“秘密武器”——301条款,最先就是为日本准备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口美国的纺织品遭到美国同行投诉,指责日方倾销。于是,美国政府便通过贸易谈判的方式在1968年,强逼日本达成了美日纺织品贸易协定。
1974年,在纺织品贸易战中尝到甜头的美国,又颁布了修订版的《1974年贸易法》。其中,该法案的301条到310条中规定:当有任何利害关系人申诉外国的做法损害了美国在贸易协定下的利益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可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
总而言之,美国阻止竞争对手方面一直就是,能竞争就竞争,竞争不了,就用各种条款“玩”死你。
美国民间当时也对日本很不满,除了工人上街举行“反日游行”,许多经济学家也纷纷站出来指责日本是对美国进行“经济侵略”,提议以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办法来应对。
甚至,当时美国很多企业家都觉得自己玩不过日企,是因为汇率,绝对不是自己的产品质量有问题。
面对美国从上到下的反日情绪,日本政府终于有些恐慌,派出官员前往美国,对日元升值问题进行商议。
气氛烘托至此,美国政府也不装了。
1985年9月,美、日、英、法和联邦德国的五国财长齐聚曼哈顿广场酒店开始进行谈判。
协议规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谈判时,日本政府本想让日元升值10%左右,这样既在表面讨好了美国,又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但美国人对此并不满意,威逼利诱之下,日本政府只好让日元继续往上升。
当时,态度强硬的美方代表莱特希泽,甚至直接把日方的文件折成纸飞机,扔到日方代表的身上。
经过一番较量,彼此正式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确定了日元的升值。
当时日本政府能顺利通过协议,是觉得日元升值,确实削弱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但对日本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日元升值固然会破坏出口经济,但同时也能扩大内需,带动国内消费。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持续升值,并在美联储下场后,不到两年时间,日元升值便突破了50%。在这个协议之前,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是1:250,可到1987年变成了1:120。短短3年之内,日元的价值翻了一倍,远超日本政府预计。
此后的日元开始不断升值,时间长达10年。1985年至1996年这11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比率由250:1变成了87:1,涨幅接近3倍。
这就导致了日本随后一连串的经济灾难,很难说背后没有美国的推波助澜。
6
失去的20年
随着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成了大概率事件,虚拟经济的泡沫开始在日本迅速膨胀,谁都知道日本升值是趋势,买卖日元随即成为了金融玩家的新业务。
除此之外,取消日元兑换的限制,意味着原先外币进入日本需要经过日本央行的监督,可现在不需要了。好处是,日本企业更容易获得海外投资;坏处是,大量的外币兑换成日元后,造成地产股市的过热,使得日本出现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金融是一个很魔幻的东西,明明不创造财富,只负责流动和分配财富,优化投资,却变成了投机分子的财富密码,资本家的薅羊毛利器。
由于银行降息带来的借贷成本降低,日本实体企业纷纷开始成立“财务技术部”,借得大笔资金去炒日元。
过度充裕的货币数量,带来的是日本房地产的火热和
股票市场的爆发。
面对巨额暴利,大量企业不再专注于生产研发,而是贷款“杀”入股市和楼市,反正利率那么低,傻瓜才不贷款。
1985年至1990年,日经指数一度冲到了38915点,日本股价上升3倍之多,东京证券交易市场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
与此同时,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涨幅更是可谓疯狂。到1987年底,日本全国土地总价高达1673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总价的2.9倍。
最疯狂的时期,日本东京的皇宫仅23000平方米土地,市值就超过美国整个加州的土地市值。
风暴到来之前,日本社会的欲望已经决堤。
腰包越来越鼓的日本企业主买完日本所有值钱地产和世界艺术品后,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帝国大厦等美国地标建筑也相继被收入日本企业囊中,他们甚至在媒体中大放厥词说道:“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如此一来,巨额的资金更是全部涌向日本的股市和楼市,资产泡沫由此产生。
彼时的日本城市街头,霓虹闪耀,银座KTV里觥筹交错,举国宛如一个特大的狂欢现场。
但是虚假的金融盛况终究是昙花一现,1990年,日本股票市场率先崩盘。短短一年间,日经指数跌到14309点,跌幅高达50%,最低甚至跌到5000点左右。
日本虚幻的经济泡沫几乎是一戳就破,随着国内各种资产持续缩水,民众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
从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间,日本经济大幅衰退,年均GDP增速只有1.5%,2000年之后,GDP增速更是降为-0.6%,这段经济长期陷入衰退和超低速增长时期,日本社会对此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1989年,时任日本央行行长三重野康上任,推出了一系列财政紧缩政策,给金融市场降温,誓要主动戳破经济泡沫。
这些政策的确很有效,1992年,日本六个主要城市土地价格跌幅达到15.5%,而在过程中,日本央行不管如何就是不印钱救市,财政紧缩政策延长了衰退,造成通货紧缩越发严重。
经过了这次的大起大落,日本经济成了“半死不活”的状态,之后政府推出的改革和货币政策全部石沉大海。
那几年,东京地铁JR中央线,一度成为最热门自杀地点,车厢里沉默的人们在晃荡中急停,便知又有人跳轨了。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购买洛克菲勒中心的三菱地产因巨额贷款被迫破产,美国人又以14亿美元买回了洛克菲勒中心,只不过当时的汇率是1989年的一半……
金粉涂抹的浮世绘,最终沦为泡沫时代下的海市蜃楼。
即便日本依然是全球的经济强国,并在很多高科技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可还是在贸易、关键技术等领域受到美国的左右。
弄潮儿再风光,也得服从海水的意志。由于日本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皆由美国染指,让其失去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底气。时至今日,无论日本多么想摆脱美国影响,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度,只能一退再退,疲于应付。
正所谓“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任何标注错误或版权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