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正吞噬世界,开源是动力的源泉。
没有开源,Facebook,谷歌,亚马逊和几乎所有其他现代技术公司都不会存在。
刚过去的7月,网易云升级为网易数帆命名背后,在企业战略解读中,被网易副总裁、杭研院执行院长汪源反复多次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基础软件”,即通过新型数字化技术,提供包括开发工具、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在内的底层软件平台。随后发布的开源存储产品Curve,引发外界纷纷关注。
据测试数据显示,这款开源分布式存储系统Curve,性能是Ceph的1.84倍。针对当前开源领域还没有足够高性能和低延迟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等痛点,Curve定位于提供高性能、低延迟的存储底座,让企业在此基础上,打造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存储系统。汪源指出,“Curve未必比现在所有的商业存储系统好,但是这个市场确实需要开源的操作系统。” [1]
从上云到云上高效运行,从硬件到软件服务,在云计算市场高歌猛进的当下,一边是各类巨头在公有云领域攻城略地,将硬件市场的规模效应不断放大,一边是软件厂商和各类创业公司在软件领域不断发力,聚焦开源、基础软件等领域做深做透。这其中是否会折射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方向?
5年前,当有人在开源社区里探讨开源时,世界上只有Redhat商业模式的开源公司。
如今,一大批以开源模式为主的商业软件公司不断涌现,包括估值65亿美元的Mulesoft、估值40亿美元的MongoDB,Elastic Cloud,Confluent Cloud等。
商业巨头们也是开源技术和生态加速发展的推动者,纷纷推出开源项目。如微软的项目管理平台Github,谷歌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阿里的高性能服务框架Dubbo,Facebook 的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等。[2]
开源短期可促进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符合业内领先的技术标准,发挥更多的开放性智慧,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长期来看,将会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商业价值提供布局和积累。
01
开源商业模式的开创者——RedHat
说到开源模式,就不得不提RedHat,开创了最初的开源商业模式。
RedHat创立于1993年,是一家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员。为企业提供包括操作系统、存储、中间件、虚拟化和云计算在内的软件与服务,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提升效能、稳定性与安全性。[3]
RedHat在开源领域深耕将近30年。在很多人看来Redhat已是 linux 的同义词。成立之初就在 Linux 基础上构建了几乎所有级别的 IT 堆栈,并支持跨混合云的 Linux。致力于保持技术开放,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创建、推广和维护更好的开源软件。
其商业模式是,将开源社区项目产品化。简单来说,RedHat提供的开源软件是免费的,但涉及到软件维护、支持和安装,就需要收取相关支持费用。
在这一开源热潮的拉动下,诸如MySQL、XSunSurCE、Suffic CRM、Ubuntu、Analytics等公司纷纷诞生。
2019年,该公司被IBM以340亿美元收入囊中。IBM 看重的是Redhat在混合云方面的强大实力,可帮助其构建除了主机、中间件和服务三大平台之后的“第四个平台”。
IBM希望通过开源和混合云策略,让客户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掌控。具体点说,RedHat的混合云解决方案OpenShift 将成为所有 IBM 解决方案的基础,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引擎,还是一个能够让IBM的客户在任何环境中运行工作负载的强化抽象层。
这一举措正凸显了IBM通过构建开放的架构来建立生态系统的决心。将OpenShift打造成为混合云领域(物理、虚拟云以及公有云、私有云)的通用语言。实现“让客户拥有选择权和控制权,因为这些权利本来就属于客户。” [4]
7月23日,IBM公布了2季度财报,营收总额为181亿美元。其中,云营收总额达到63亿美元,上升30%(按调整后业务和汇率计算上升34%)。
Red Hat(红帽)较历史同期营收增长17%(按调整后汇率计算增长18%)。其中受RedHat带动,云和数据平台增长29%(按调整后汇率计算增长30%)。[5]
02
开源模式的发展路径
事实上,开源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代开源:软件免费,作为硬件附属,服务付费
在最开始,开源的初衷并非为了商业化,而是为打破闭源软件公司如微软、甲骨文、SAP等垄断。开发者们希望让更多开发人参与并看到软件代码,便于进行改进和完善。
典型代表如Linux操作系统,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等。RedHat就属于第一代的开源软件创业公司。
第二代开源:部分软件免费,想用全部请付钱
如Cloudera和Hortonworks等软件公司,产品是由公司内部开发的,而不是依靠开源社区。其中只有部分软件是免有费许可的,公司向客户收取软件商业使用许可的费用。
第三代开源:软件即服务,在云端使用开源软件
基于第二代开源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存在免费软件竞争导致利润空间有限、系统封闭等缺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云及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更多的云服务商及软件厂商,都能够使用开源软件,以此创建相同软件库的SaaS业务。
通过提供SaaS形式等产品,可以将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充分结合, 如Elastic Cloud,Confluent Cloud和MongoDB等公司就是这种第三代产品的例子。[6]
模式转变的背后,折射出的信息是,开源软件公司现在有机会成为软件基础设施的主导商业模式。
03
为什么RedHat的成功模式在中国没出现?
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Peter Levine指出,“过去的环境下,Red Hat模式复制比较难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关键在于商业模式根本不能为持续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该模式的结果是产品差异最小,导致定价能力有限和相应的收入不足。”
除此之外,他认为还有2个原因,一是小型组织在定义和控制产品路线图的复杂性和快速创新要求非常高。二是,开源面临的竞争是多维度的。
换句话说,开源项目越成功,就有越多的公司希望借鉴它的代码库。其不仅要与现有企业竞争,还要与开源社区本身竞争。
从软件的发展史来看,软件的运营服务而不是代码成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巨大通用市场、经营掌控生态链、跨界竞争成为软件商业模式的三大精髓。[7]
中关村才女梁宁在《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中,曾指出,尽管从2000年左右中国早就开始了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布局,但由于过于追求确定性和投入不足,导致软件系统生态无法突破微软等企业的垄断,长久一直处于“缺芯少魂”的状态。
而长期以来,国家在基础技术研发等领域的重视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软件市场基本上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到中间件等,清一色等被外资巨头所垄断。
换句话说,开源的成败不在于软件本身,而在于底层的业务模型。
我们认为,RedHat这种开源商业模式的成功,目前看来至少有3点原因,
一是美国迅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环境。如Amazon等企业早在2003年左右就开始布局和积累。
二是软件竞争商业生态的完善和企业市场对开源技术的重视。如微软的项目管理平台Github,谷歌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等等。
三是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企业软件市场的持续研发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法律规范保障。
综上,会营造有利于开源技术和基础软件发展的良性商业生态。
在这种良好的软件商业环境下,RedHat以操作系统为起点,不断重视技术积累和投入的开源解决方案。从销售企业级Linux操作系统扩展到存储、中间件、虚拟化等多元化产品,提供全栈式开源产品解决方案。
它从2011年开始布局云计算,拓宽业务边界,在2019年6月市值达到约330亿美元,市值快速成长。公司2019财年收入33.6亿美元,毛利率85.18%,净利润4.34亿美元,研发投入稳定在~20%。[8]
04
未来中国有可能跑出类似Redhat的成功模式吗?
倘若说今天的中国市场,是全球云计算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
从传统基建向新基建转型,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并存,将会极大的推动新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计算环境下,一切资源都由操作系统来管理和调度。
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主要以ERP等为代表,面向企业的管理,侧重于提供套装软件等。计算存储分布化,技术碎片化,无统一操作系统提供给客户。
未来企业数字化的模式,技术演进更迭加快,则是面向服务和管理并存,强调大规模在线和快速迭代,即软件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
在这轮数字化的变革中,企业对开源软件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
据2020RedHat开源调查报告显示,77%的企业认为在未来一年使用开源软件的预期会增长,仅有1%的企业认为使用开源项目的预期下降。2020年,企业使用的开源软件比例为55%,预计到2022年会增长到65%;使用的专有软件比例为42%,预计2022年会下降到32%。
放在国际贸易环境风云变幻的大形势下,结合自主可控等日益强烈的呼声,伴随着商业投资的加持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不断完善,为基础软件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目前这一领域,除了巨头们的涉足和关注以外,也有很多公司在创业和探索。
这一领域的融资消息也不断:2020年4月,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涛思数据完成超过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是其今年完成的第二轮融资;云管理软件及服务提供商骞云科技,同样在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两轮融资;2020年6月,图数据库研发商欧若数网完成800万美元Pre-A轮融资。[9]
中国在数字新基建的拉动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日益加快。
毕竟,上云只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在云上运行,如何在云上更加高效地进行软件的运营和开发,还取决于企业对开源和基础软件的接受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