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钱成)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刚刚和朋友聊起健身计划,转眼间网购平台就开始推荐各种健身用品;刚刚和家里人商量装修要找哪家公司,各个手机App都开始频繁推荐相关的家具、设计公司等。有不少网友反映称,即便是关闭了相关的广告推送以及数据共享的相关权限,仍然会收到各种推荐。情况究竟如何?如何加强监管?
手机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了很多用户“知道但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用户中,大部分都表示自己有过被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经历。
用户1:比如说我跟朋友聊天,我说喜欢这个东西,然后就发现手机上会给你推送这方面的产品。原来也没太注意,是朋友提醒的,说好像为什么我们一说买什么就会推送这些东西,发现还是有泄密的情况。
用户2:当你经过一个地点的时候,他可能会给你推送类似的广告,所以你就知道它肯定是已经定位到你的路线信息,然后就会给你推送相应的广告。
除了推送相关内容,不少用户在下载和使用手机App的过程中,经常会跳出一些诱导点击的广告,并且即便用户关闭了推送和共享信息的相关功能,仍然会跳出广告。王先生说:“在下载的过程中,你本身想下载某一个App,但是他推荐你一堆附带的App,而且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另外,当你去打开一个App以后,就会弹出很多并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当你误点了以后,你想去关掉它也很难。”
很多用户都担心自己的手机是不是被应用程序或者手机本身监听,对此,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何延哲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手机麦克风偷录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且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何延哲说:“麦克风使用时会有提示,我们叫摄录指示器,也就是说当你要调用麦克风的时候,会有一个状态(显示)。”
既然没有被偷听,手机App为什么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呢?何延哲说:“一个App,它可以把一个用户做360度的画像,这个画像我相信是一个常年积累的结果。第二,这是多个渠道汇聚的结果。”
据专家介绍,画像的准确性主要是通过对我们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得以实现。何延哲说:“为什么说有时候你会感觉被偷听呢?提供大数据的来源不是当前的这个App,它可能是其他App,你做过一些操作,它会把相应的信息汇总到一起,它可能还会关联,关联你的好友,关联你同一个区域内的人员,然后他们有的一些动作,也可能会成为推送广告的一个方向。”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从事广告业务的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刘先生的印证。刘先生说,企业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为用户画出一张清晰的画像,进而根据对方的喜好精准推送广告,“他真正在我们的网站上点了一个东西,那么就会发给我们,我们就可以根据用户的ID去匹配,原来是这个用户点了这个东西或者买了这个东西,我们就知道他买了这个东西是不是以后可以给他推类似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行为。”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认为,这类广告和推送之所以屡禁不止,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太低,需要加大打击力度,“我认为像这种弹窗广告违规的根源,还是目前的监管不严,处罚力度不够,或者说是违法成本过低,而违法的收益较高。这样的话,就会让大家趋于在违法的边缘频繁试探。要治理弹窗广告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还要加大相应的监管力度。”
与之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三次审议稿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草案三次审议稿对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等作出有针对性规范。
本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表示,草案三次审议稿建议: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江必新说:“特别是对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等作出有针对性规范。”
此外,江必新介绍,草案三次审议稿还在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机制方面进行了完善,并在案件查处方面加强协同配合,“国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发现违法处理个人信息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