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特色核心技术 设置较低投资门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导致各国对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需求暴增,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虽然开足马力,但仍供不应求。《环球时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生产中所需的一些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是原因之一。德国《经济周刊》认为,“疫情将成为中国生物医疗技术投资的催化剂”。但与以往专注收购海外大型医疗企业不同,由于欧美对包括医疗产业在内的“关键行业”收紧投资规则,近来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多瞄准产业中的“隐形冠军”。
“投资热身”已有10年
疫情暴发加上日益老化的人口以及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对健康的追求,让中国投资者越发看重生物医疗技术。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医疗经济学者罗德里格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生物医疗是一个巨大潜力的市场,多个机构预计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500亿美元左右。中国近5年都是以两位数增长。后疫情时代,率先复苏的中国将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生命科技、医疗服务及诊断等领域加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支柱。“这股投资潮的‘热身期’已有近10年,尤其是中国的国家规划将医疗技术作为一大重点以后。”罗德里格斯称,到海外投资已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一大选择,这样的案例有不少。
2018年4月,北京爱康医疗以1673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的JRI Orthopaedics公司,后者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及生产羟基磷灰石涂层髋关节植入物的骨科公司之一。去年9月,蓝帆医疗公司宣布,以1.78亿欧元收购瑞士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研发生产企业New Valve Technology 100%股权。今年4月,北京谊安医疗集团收购了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禾珥医疗(Heyer)。德国《商报》报道称,成立于1883年的禾珥医疗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麻醉机和医疗呼吸机的领先医疗设备制造商,于2018年10月申请破产。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今年4月公布的并购报告,2019年,中国生物医疗跨境交易数量为63笔,交易金额69亿美元。报告认为:“疫情为下一轮投资热点指明了潜在方向,并且可能在今年掀起医疗和科技行业新一轮投资热潮。”
细分市场处于领先
在今年的疫情中,中国医疗物资受到全球欢迎。但《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从口罩生产到装疫苗的瓶子,一些相关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如生产口罩熔喷布的机器的喷头就来自德国等国家。位于德国西部波恩的机械制造商莱芬豪舍集团就是一家生产这种喷头的企业。该公司也是全球塑料挤出技术和部件制造商中的领先者。
成立于1884年的肖特公司则是生产疫苗用玻璃瓶的著名厂家。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00多个团队正竞相研发新冠疫苗,但疫苗用玻璃瓶仅剩2亿个。肖特公司称,目前已收到10亿个疫苗瓶的订货需求,这是其两年的产能。肖特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疫苗瓶看似简单,却是一个高技术产品,要用专用玻璃制成,玻璃材质因疫苗主要成分而不同。而且,它必须保证耐低温、耐磨损等。该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两个生产基地。
至于额温枪生产,目前所需的大部分零件都可以在中国本土生产,但温度传感器得从国外进口,主流产品基本采用比利时的MLX9064系列产品。由于缺货,MLX9064传感器在疫情中的价格也涨了数十倍。
“此类在细分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中小型企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等国投资者的关注热点。”罗德里格斯称,这些企业有的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家族企业,有的则是专注于未来技术的独角兽或初创企业,还有的是医疗集团的一个部门。
熟悉欧美投资的汉堡华商陈日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投资者具有很多优势,比如资本雄厚,背靠中国大市场。许多财务面临困境的企业,甚至发展较好的企业,都可能寄希望于中国市场。但他也表示,中国投资者也有“一大劣势”。欧美国家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关键行业”,这也包括一些顶尖的生物医疗技术。比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从2018年10月开始,加强了对外国投资者在“敏感行业”涉及“关键技术”的收购和投资的行政审查,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制药。德国政府今年5月对《对外贸易和支付条例》进行修订,严控非欧盟投资者收购德国医疗部门的审核门槛。根据这项新规,未来只要非欧盟投资者在德国医疗部门持股超过10%,德国政府就有权审核这项交易是否存在安全风险。这些医疗部门包括生产疫苗、药品、防护装备以及呼吸机等医疗器材的公司。此外,欧盟其他成员国、英国、瑞士等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都有收紧投资的规定或计划。
还是要加强研发
“不过,相比西门子、强生等国际医疗技术企业,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的投资门槛会低许多。”罗德里格斯指出,目前,正是投资这些中小企业的好时机。由于新冠疫情,许多此类企业受到影响,还有不少企业希望借助目前这股医疗技术投资热,引资扩张。而相对其他国家,中国投资者目前状况最好。
罗德里格斯表示,中国企业投资生物医疗技术途径其实并不少。一是直接收购具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可以瞄准某一类产品的“隐形冠军”。如果这家企业经济面临困境,那么接受收购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其次,如果收购比较困难,可以改为入股。对于大企业来说,入股的股份限制比较严格。一些专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中国风险资本及私募基金,近年来加强对医疗技术企业的投资入股,每年募集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其三,在当地投资,并与当地医疗技术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尤其是各地的生物科技谷具有税收、产业孵化器、研发机构等优势。瑞士就有位于日内瓦-洛桑、巴塞尔、苏黎世和提契诺州的4个生物科技产业聚集区。诺华、罗氏等很多著名公司的总部均在瑞士。
罗德里格斯表示,现在,全球生物医疗科技的源头创新依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中国企业还在依靠购买和投资来提升技术实力,这只能作为一个过渡。中企应该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研发,为新尖端技术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