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故事。
庖丁向文惠君展现他如何杀牛,他的技术非常高超,以至于当牛被杀死时,还不知道自己已死,只见肉体突然解体,轰然倒地,而他的那把用了十九年的杀牛刀,却像刚刚被磨好一样崭新。
图片来源网络
梁冬在《梁冬说庄子·养生主》一书中提到,如果把这头牛比作人世间的种种困难,那么这把杀牛刀就像游走在世间的我们。
说到世间的纷扰,大多都与复杂的人际有关。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会给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也会加速衰老。
我们要如何才能像庖丁这把刀一样,穿梭于各种人际之间,多年后依然完好如初,青春永驻?
跟庖丁学习如何解牛就知道了。
庄子在描写庖丁解牛时,写道他杀牛时刀和牛接触发出的声响,像是音乐一样有节奏感。
这样给人一种感觉,庖丁解牛一点也不暴力,像跳舞一样,有节奏地做这件事。
在处理复杂的人际时,同样也需要把握节奏感,也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
没有找到自己处事节奏的人,会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讨好型人格。
蒋方舟在《奇葩说》讲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时提到;她在做什么事之前,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她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
讨好型人格者容易被他人影响,一场交际下来会感觉很疲倦,身体被掏空。他们在交往中常常会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说:“很多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
对于讨好型人格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害怕冲突、害怕被他人否定、也不懂得拒绝他人的要求。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剥开讨好型人格者格外衣,会发现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内在充满了不安全感。
他们的顺从,表面上看是在讨好他人,但其实更多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他们有深深的低价值感,需要他人的肯定和关爱才能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图片来源网络
原生家庭是形成讨好型人格最大的影响因素。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老师。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表现好就鼓励,表现不好就重重批评,看起来好像没毛病,但其实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信念,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坏的一面。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也会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必须要表现得好才能得到。
为了追求爱,他们只能去隐藏自己的任性、坏情绪、笨拙……甚至在长大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像小时候那样看脸色行事。
▲ 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改变讨好型人格的第一步是,学会自我接纳和允许。接纳自己过去的经历,并允许自己展现不完美,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图片来源网络
改变讨好型人格的第二步是,学会表达自我。要放平心态,明白交流的本质是双方的意见互换,表达自我不是反驳他人,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已。
庖丁在向文惠君解释自己如何解牛时他说到,原来自己刚开始杀牛时,也是傻乎乎的像一般人那样,只看到这是一头牛。不过三年后,如今自己再看牛,看到的就不是牛了,而是一幅完整的经络图。
如果把这头牛,看做是人际中遇到的一个困难。有多少人是庖丁刚开始那样,只看到事情本身,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呢?
用我妈打个比方,每次我在外面玩很晚,她都会说:“你再不回来,就别回来了!”
这时要是我被激怒说:“不回来就不回来,你说的,到时候别一直给我打电话哈!”
那么,我妈就会越来越气。家迟早是要回的,最后受苦的还是我,这样太不划算了。
其实她这句话的意思是,她很担心我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太晚会有危险。了解了她的“话外音”就顺应着来回答:“我再有半个小时就回来了,你别担心,一会我上车跟你打电话。”
这样不仅避免了争吵,反而让妈妈觉得自己的关心被懂得,愤怒也消了大半。
庖丁所用的杀牛刀非常薄,因为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所以他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牛就感觉不到太大的痛苦了。
这种方式要是用在人际交往中,其实就是在谈不要过度触碰他人的情绪。
触碰他人情绪,会有两种结果,第一种是他觉得跟你在一起很开心,你们关系会很好;第二种是他觉得跟你在一起很生气,你们之间充满了火药味。
不要触碰他人的愤怒点,这很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也不要让他人过于开心呢?
越是相处愉快,越想要在一起。而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缺少边界意识。常常踩到雷区而不自知,给双方都造成困扰。但介于害怕打破和谐,又不好意思说明。
图片来源网络
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远去,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长期以往,两人的关系也会走向破裂的边缘。
所以人与人关系再好,也要懂得保持距离感。像庖丁解牛一样,懂得在缝隙中游走,而不触发他人的情绪。君子之交,虽淡如水,却能保持长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