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流言称:“我国每天消耗130万双一次性筷子,相当于砍伐42棵参天大树”“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一次性筷子毁坏绿色森林"......
鉴定结果:谣言
核心观点:
- 实际上,真正的一次性筷子的原料是:边角废木料、人工种植的速生杨和油脂少的经济林木,还有部分则用竹子制造;速生林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起来,能够大批量提供木材资源的树林;
- 一次性筷子和环保没有太大关系。一次性筷子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指一些不法厂家采用非法加工手段和不合格原料,生产出可能危害用户的产品,这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 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对传染病防治做出了贡献。
权威解读:
据维基百科显示,一次性筷子属于日本的舶来品,又称便利筷,是免洗餐具的一种,指一般只使用一次就抛弃的筷子,一度被认为是卫生的象征。
但是随着各种粗制滥造一次性筷子的曝光,它们的卫生光环也很快退去。特别是,“使用卫生筷不环保”的理念已经被很多人接受,那么,这样的筷子究竟是如何同环保对立起来的呢?
一次性筷子的制造原材料到底是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会认为,一次性筷子就是就是砍伐树木得来的,再加上一些报道中总是会出现震撼人心的数字——“目前,我国一次性木筷子使用量在450亿双左右,消耗的木材为166万立方米”,每加工5000双木制一次性筷子要消耗一棵生长30年的杨树,每天消耗森林100多亩,全年3.6万亩。
这些更加强化了大家对于一次性筷子“不环保”“浪费”的看法,很多人会认为,一次性筷子是以牺牲大量森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人们生活的便利。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我们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是一些边角废木料、人工种植的速生杨和油脂少的经济林木,还有部分是用竹子制造的。
这就说明,一次性筷子与树木、绿色森林等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也就推翻了以上的说法,而且一次性筷子的生产也只占我国林业资源总消耗量的0.5%至1%,占比是很小的。
为什么一次性筷子还是被大家说”不安全“和”浪费“呢?
一直以来,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争议就不少。
所谓的”不安全“,核心问题在于生产流程不规范,卫生得不到保障。
在生产环节,它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有毒物质的污染以及生物污染。有些生产商甚至生产流程都有问题。但不能归结到一次性筷子本身,而是产品质量的问题。当然,非一次性餐具的卫生保障其实也是比较糟糕的。前段时间某知名火锅店筷子检测出大肠菌群的消息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辟谣君也做了相关的科普。
所谓的”浪费“,主要是回收再利用的工作有待提升。
目前,一些回收再利用流程较为成熟的国家,一次性筷子的回收率达99%,被回收后的一次性筷子,普遍用于造纸。据公开数据显示,每回收30双一次性筷子就可以做一张A4纸或一张明信片。
而目前,我国的回收再利用流程还不太成熟,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很高,这也就导致一次性筷子就真的只能是一次性使用。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次性筷子本身不存在”浪费“问题。
基于目前的一些现状,各地都出台了包括一次性筷子在内的一次性用品的限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五和二十六条明确规定,要尽可能地少使用甚至不使用一次性的产品。
对于一次性筷子的看法,不要一棍子打死了!
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与普及,对我国传染病防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国部分地区,没有完备的餐具消毒中心,消毒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即使是用温度较高的开水洗筷子,效果也不一定好,还会浪费人力。一次性筷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避免病毒在人群之间的传播。
一次性筷子还延伸了木材加工产业链,让一些只能作为垃圾处理的边脚料可以发挥新的作用。除此之外,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木竹种植业的发展,让一大批人受益。
参考资料:
1. 2019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