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从上海回来的朋友聊天时,我感慨了一句:还是大上海好,在我们这种三四线城市,这辈子也别想月入过万了。听了这话的朋友苦笑了一声:
“我在上海三年了,到现在还月入7500。坦白讲,在上海月入过万也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错觉,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月入过万变成了基本操作,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只能在街头讨饭了。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排除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牛逼企业,对于绝大多数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年轻人来说,短短两三年间做到月入过万,真的是太难了。
月入过万更像是一场海市蜃楼,我们以为自己即将接近它的时候,却不知道,它离得很远很远。
批评90后、95后“好高骛远、不肯吃苦”似乎已经变成了“政治正确”,每当有年轻人跳槽或者回老家工作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人说:“你这也太不能坚持了吧!一点委屈都不能受?”
从我的亲身体会来看的话,90后群体并非不能吃苦,恰恰相反,我身边有很多人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去牺牲时间和自由。
但作为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代人,90后群体比先代们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愿意去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但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副作用,往往是90后群体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焦虑。信息化带来的急剧变革,让这一代人的生活中涌入了大量的信息,在这之中就夹杂着不少被夸张化、且极易引发群体焦虑的信息。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所谓的“月入过万”怪圈。前两天刷朋友圈的时候,有个小伙伴发了这样一条动态:
我怎么觉得,我身边人干啥都能月入过万,我干啥啥不行。麻烦朋友圈里的大佬们告诉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融入你们所谓的“简简单单月入过万”的阶层。
其他行业没办法评价,但在码字圈中,绝大多数人口中所说的“月入过万”不是个门槛,而只是个文案而已,通过月入过万的噱头来诱导你买课,然后割一波智商税的韭菜后,把报课的钱算成自己的码字收入,那可不是就马上月入过万了吗?
更何况,大部分“写作导师”们就算是算上开课的学费,自己也还是做不到月入过万,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月入过万在大部分行业范畴里都属于比较高的收入,对于年轻人或者初学者来说,实在没必要死磕“月入过万”,因为这真的是太难了。
很多人都会说,月入过万怎么就难了?我身边确实有人年纪轻轻月入过万了。
但各位不要忘记一件事,你没经历过对方的苦,就不要说对方是轻轻松松月入过万,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在你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里,那个月入过万的小伙伴拼了命地去提升自我赚外快。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世界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你所看到的世界,通常都是你近处的风景,而在你看不到地方,有些人还在为温饱范畴。
在如今经济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仅1000元;在被人调侃成大学生满地跑的如今,大学生实际占人口总数也只有8.86%,本科人数占4.43%;在每年黄金周的出游人数屡创新高的背后,我国护照持有人数也只有1.3亿,在这之中真正出国的人数也仅占10%。
这个社会已经狂妄到“月入过万”也只是基本操作了吗?事实上,中国14亿人有10亿没坐过飞机,有5亿人从来没用过马桶,月入5400其实就已经打败了80%的人……
即便是在北京,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北京的平均工资也只有6900元而已,月薪6000以下的人数占了一半,月薪10000以下的人数占了8成,而这才是北上广深的真相。
就像是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的那样: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但往往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因为生活圈子造成的样本偏差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错觉,从而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焦虑之中。
但这样的焦虑,其实真的很没有必要。
如今已经是巨富的马云,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办了阿里巴巴。很多人说马云这是在装逼,但我觉得马云想说的应该是:他当初也没想过自己的日后,更没想过自己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曾经跟一位酷爱下棋的朋友讨论过围棋,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人生就像是下棋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别人带着节奏走,当你被别人左右思想的时候,你就离输不远了。
别去相信“月入过万很简单”这句话,年轻人,你如果已经很努力去做了,但还是没有月入过万的话,不用太担心,因为你的路才刚刚开始,如果月入过万太难,那就从努力月入5000开始。
人生这条路可以走得慢一点,但务必走得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