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北面的北海公园,旧时曾是封建社会的帝王御苑,自1925年开放为公园以来,使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广大群众可以一睹其风采。可以说,北海公园是北京的旅游胜地之一,著名的燕京八景有两处: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都在北海公园内。但是要说最为知名、最为醒目的景观,恐怕得说是北海白塔了。
白塔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上,说起来这琼华岛,其实不过是个土丘,是金代修建大宁宫时,用挖湖的土堆建起来的。大宁宫在金代是皇家离宫,所挖之湖名曰西华潭,挖湖之土堆积成琼华岛,岛上建广寒宫,由于金灭北宋,打下了东京汴梁城,所以从汴梁运来大量的太湖石点缀于四周。传说金章宗时期,完颜璟为自己的宠爱的李宸妃在这里建了个梳妆台,章宗常常带着李宸妃到这儿观景、游憩,还曾留下“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的绝妙拆字联。由此可见,北海公园在金代就已经是皇家禁苑,不过白塔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久远。白塔是建于清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通体洁白,塔身整体采用砖木石混合结构建造,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内部用一根三十多米高的柏木作为主心木,从塔基处直通刹顶;塔身为覆钵式,从外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其实内部为木构架;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达两千多公斤,下面铸有四个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把整个华盖与塔身牢固的连在一起;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托着鎏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塔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作为内部木构架通风之用,防止木料潮湿糟朽,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繁复华丽,包括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
塔四周有汉白玉石栏环绕,塔身正南面是“时轮金刚门”,也叫壶门式眼光门,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有“吉祥如意”之意,周围有西番莲花饰。天盘上铸有浮雕的八宝图案,均有吉祥寓意。白塔自顺治八年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康熙十八年,北京发生地震,白塔被震毁,两年后重修,康熙二十一年完工,并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雍正八年,北京又地震,白塔再受损坏,雍正十年再次整修完成。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受到波及,白塔塔顶被损,在后来的修复中发现塔内藏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此外据北海白塔史料记载,此塔与多数覆钵式塔不同,该塔内部中空,里面建有佛龛,以及许多的装藏。
那么这座白塔因何而建呢?建这座塔的意义何在?说白了,这座有十多层楼高的白塔是干嘛用的呢?从刚才对白塔的整体描述就不难看出,这座白塔是一座佛教的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在清朝初年:“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这项提议得到了顺治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白塔。清代是比较推崇佛教的,而藏传佛教认为,北京皇城是一座大威德金刚的坛城,坛城的中央正是琼华岛,在此处建塔可寿国佑民,因此清代朝廷多次在此举行盛大的佛教活动。除了“寿国佑民”,白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镇海”。北京关于海眼的传说不少,据说在白塔下面也有一个海眼,为防止海眼发作,为北京带来水患,必须将它镇住,于是在塔前建一附属建筑,是一座小殿,名曰“善因殿”殿内供有铜质镏金“大威德金刚”佛像,俗名“镇海佛”,可惜的是佛像于“文革”中被毁。
除此之外白塔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堪称信号塔。当年白塔建成时,是北京城内的至高点。顺治十年(1653年),经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在善因殿后面设置了五杆旗杆,悬挂青、黄、红、白、黑五色龙旗或灯笼,俗称五虎号杆,这旗杆上的灯笼或旗帜,起到发送信号定位的作用。在旗杆下设有五座炮台,称为白塔炮台或五虎炮台。在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上,也分别设置五座炮台、五杆旗杆,旗杆与五虎号杆对应,白天挂龙旗,夜里挂灯笼。如果北京城发生紧急情况,以放炮为号,一处放炮,四处放炮响应。白天以旗帜、夜晚以灯笼确定方位,官兵便可据实以动,保卫京城安全。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任何标注错误或版权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