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放榜季,那么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放在现代,相当于什么学历呢?有人说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你觉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一部分原因是为朝廷选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读书确实可以为自己谋一条不错的生路,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受一些戏剧和电视节目的影响,当谈到秀才,很多人觉他们得没有才能,甚至用穷酸秀才,那么,秀才真的这么低等吗?如果放在今天,秀才应该相当于什么学历呢?
因为秀才是每个省选拔出来的,所以有的人认为秀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本科生,有的人认为是重点本科生。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博士生相当于秀才。
虽然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但与现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如果在考中了秀才,通常会有一些政治权利。如秀才考上秀才后,他们仍然不能当做官。
科举的最低一级考试就是童生试,考场一般在各地县府,由各省学政负责。考试一共三场,县试、府试、院试,考过了前两场就可以被称作童生,如果又考过了第三场院试,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级的功名。
成为了最低级的士大夫,秀才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见到官员你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对你用刑,在一般乡镇里秀才都是数得上的人物了。
在古代,考中秀才的人还会拥有一些政治权利。如秀才可以免役,不用交公粮,可以用奴婢等。但是考中秀才后,还不能做官。秀才虽然大家感觉一样,但是也是需要严格通过考取的。
举人相当于现代的研究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秀才才能参加省一级考试通过的,这场考试叫做“乡试”;一般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童生试之上就是乡试,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会考试,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乡试每三年一次,全国每次录取的举人也就一千多人,每个省根据指标分配名额。文化落后的省份,录取50人左右。文化发达的地区,录取100人左右。
举人一般可以做县令、县丞之类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现在来看,古代举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很多人道退休才是处级干部。
整个清朝举人一共15万,一个县也难出一个举人,中举后省里会派人到你家通知。在那个时代,全全族人会跟着沾光。
举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在县里混个官职像县丞、主薄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能升到县令,与现在县委书记差不多。
有人说,进士的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导师。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的说法,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员。明清时候,全国进士也就是平均每年才录取100人左右。
乡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举人,要去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考中的被称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
会试结束之后,再由贡士参加殿试,由皇帝做主考官。殿试只用来排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虽然进士的第一个官位虽然不高,但由于他的出生进士身份,升官职相对容易。特别是那些被选入翰林院的人,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有些进士,经过几十年在官场的磨练,终于做得不错,可以加入内阁朝拜,稍微差一点的,也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大多数人会留在京城获得官职,这属于中央政府的属官。而外放的进士,到地方也能做县令。
总之,如果把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来对标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话,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举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变命运、提升阶级的大事,各位看官,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