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不同,很多职业发展到现代也已经销声匿迹,而最不起眼的更夫一职却保留到了现在,但其实现代的打更与古代的打更完全不同。
在现代遍地的摄像头,更夫其实已经可有可无,可是在古代,更夫可以说是民间的必要职位。
其实更不只是说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那么简单,那么更夫这项工作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在古代,人们的时间观念完全来自于传统的“子午卯酉”,也就是太阳落在杆体上的投影方位,用这个方法,可以来断定当下的时间以调整生活作息。
但是入了夜,这个方法就很难奏效了,百姓很难知道当下是何时辰,忘记时间直接会导致人的生物钟错乱,长此以往全民都会生活的浑浑噩噩。
就如同当下很多人废寝忘食地打游戏,一个不小心就容易通宵,第二天就很难精神起来,尤其是接下来的几天都会受到这样的影响,所以古人以这样的方式来“敲打”百姓,实在是高明之举。
更夫会在晚上七点钟开始执第一班勤,拿上锣就开始在自己的区域内敲打,晚七点这一班“钟”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赶大家回家,为街上清人,因为古时候没有路灯,晚七点钟已经开始天黑了。
而第二班是为晚九点钟,这个时间在古代,已经应该到了准备睡觉的阶段,古时候没有夜生活,晚上的时间就是用来睡觉的,这次敲锣的力度也仅次于晚七点钟,为了避免打扰百姓休息。
这时候更夫还会提醒,没有关门窗的百姓,叫他们把门窗锁好。
而第三次打更同样是两个小时以后,第四次也是一样,直到第五次,也就是再两个小时以后的凌晨三点,更夫再次敲锣提醒大家起床。
因此一晚上下来,更夫总共会打五次更,工作时间是从晚七点到凌晨三点。
这也是相当辛苦的,更夫通常在白天才会休息一下,还会提醒家人按时叫醒,方便准备第二天的打更工作。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老百姓掌握不了时间,那更夫是如何掌握的呢?
按照古籍记载,更夫是一种晚班制度,他们在入夜前都会点上特制的香,等几炷香烧完,他们也就掌握了晚上的时间。
长此以往人们会精准的晚上九点睡,早上三点起,这样既保持着精力,又能有一个好的休息,全国百姓的生物钟统一,才会有更好的劳作效率。
在我们的印象中,更夫打更时,经常是一句话从头喊到尾,“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这通常是更夫在第二次打更,也就是九点的时候喊的话,此时更夫会边敲锣边提醒所有人熄烛。
因为古代没有灯,入夜了大家都会点起蜡烛,而蜡烛又是明火,古时候的房子又都是木质建筑,有些王公贵族家的木料,可能还会刷一些防水阻燃的漆料,寻常百姓就没这个待遇了。
在民间,一场大火也不是烧一户那么简单,左邻右舍全都会受到牵连,就如同在干柴中点火,不需要多大的火把,一个小火星就能让方圆几里的百姓倾家荡产,甚至死于非命。
所以更夫地提醒至关重要,当更夫拿着铜锣在街上时,他不只会喊出那八个字,还会特别用心提醒一些不按时熄烛的人家,提醒用火安全,这样直接将火灾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而且如果发生火情,更夫将会第一个发现,并用力敲锣叫大家起床逃生。
因此九点时更夫就算喊声再大也没人有意见,毕竟这是关乎所有人生命的事,他们感谢更夫还来不及。
“何处难忘酒,南洲盗贼多。”
在古代并没有现代这般有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小偷小摸是常有的事,尤其在夜里,那么更夫就不怕半夜遇到强盗吗?
这点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更夫手里的锣不仅可以救火也能救自己。
在夜里,更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在街上发现有可疑人员,他有权直接将其带进衙门甚至送进大牢。
如果碰到强盗,他也可以敲锣自救,叫醒大家合力制服盗贼。
在古代生活圈子很小,街坊四邻全部互相熟悉,交情甚密,如果更夫遇害,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也就不会有人袖手旁观。
更何况平时更夫打更时还会和每家每户混个脸熟,有时更夫还会像雷锋一样,帮助穷寡孤独闭门关窗,这样的更夫出了事情,哪会有人置之不理。
由此可见,既能防盗又能防火得更夫,说他是夜晚的守护神实不为过,虽然更夫地位不是很高,但是却责任重大,因为有了他们,古代的百姓才能睡得了安稳觉。
试想如果没有更夫,夜里伸手不见五指时可能还会有人在街上游荡,这样会大大增加犯罪率,并且很多人会晚上不睡,白天不醒,这样百姓产能地下,势必会影响全国的经济收益。
以小见大,古人的智慧就是这样藏于隐秘之处,可能会有人觉得如此早睡早起太过于“残忍”,放到现在让一个人每天早上三点起,床恐怕谁也受不了。
但实际上,古代的作息十分规律,就算是皇上,四点之前也必须醒过来洗漱更衣,五点就需要上早朝了,虽然古代没有准确的计时设备,但是生活规律要比现代人健康得多。
古人的智慧我们永远只有惊叹的份,很多古代我们看似不理解的东西,当我们知道真正含义后才会叹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就如同打更,很多人都曾不理解为什么要弄个人在晚上敲锣叫喊。
但这种特别的职业却真真切切有着卓越的效果,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古人的思维也一直在影响着现代人的进步,古人之策讲究一石三鸟就是此意,因此对待古人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