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体魄不是靠各种保健品堆砌而成,最简单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习惯在于养成,与其迷信保健品的神奇功效,不如以科学和自律来呵护自己的健康
运动步数为零,吃饭靠外卖,通宵达旦打游戏……不少学生足不出户,开启暑假“宅”模式。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少年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往往选择服用各类养生保健品,以换回健康与玩乐、工作的平衡。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黄帝内经》指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医疗是健康的最后防线。保持健康,需要关口前移,做好养身保健,也是大健康的题中之义。养生保健是否得法,决定健康状态和生命长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现实中,尽管很多人重视养生,却容易陷入误区,最典型的错误认知便是将养生与服用保健品画上等号。据调查,71.4%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过度依赖保健品。这一数据暴露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偏低的现状。观察一些年轻人的养生行为可以发现,他们对健康、衰老怀有焦虑,解决办法不是选择运动健身、膳食均衡,而往往是通过服用保健品,来达到高强度工作之后的修复、生活中的营养补充、健身和美容等具体功效。再加上商家“现在不养生,以后养医生”的宣介攻势,不少年轻人就容易患上保健品依赖症。
实际上,过分依赖保健品,不仅带不来保健的功效,还可能损害人体健康。比如,有人明明并不缺乏维生素,却把维C泡腾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药品。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反而会导致尿路结石,加速动脉硬化。再如补钙,35岁以后,人的骨量就一直处于减少状态了,单纯靠吃钙片补钙,作用不大,甚至还会引起便秘、结石。健康的体魄不是靠各种保健品堆砌而成,科学养生需要遵循权威指导、科学知识,远离保健品误区。
大道至简,健康养生并不复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 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最简单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功课要做。且不说膳食失衡、久坐不动、抽烟酗酒等显见的不良习惯,单说喜欢“趁热喝”“趁热吃”这个偏好,就有不少认知误区。人的食道只能承受50℃—60℃的温度,如果刚出锅的菜晾一晾,刚沏好的茶放一放,食道黏膜就不会被烫伤,就不会为食道癌种下“祸根”。习惯在于养成,与其迷信保健品的神奇功效,不如以科学和自律来呵护自己的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曾劝年轻人不要熬夜,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理念需要落实为行动。远离健康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活出健康人生,才能打造“健康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