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的电影《攀登者》《我不是药神》和电视剧《大江大河》等都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好评。 制图:李洁
6月,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正式开工,投资近百亿元;7月,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正式落地,背靠总投资4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全球影视行业低迷中,为什么上海能在逆势里以昂扬之姿吸引关注?
2018年,《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使得上海这座原本就站在中国影视产业高地的城市,加速了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步伐。
三年来,上海抓住创作这个“牛鼻子”,把“上海出品”做成品牌。在上海影视创作的新高地上,人们被上海出品的佳作温暖着:去年,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代表上海摘下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今年,影视产业逐步复苏时,献礼建党百年的《1921》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举行了开机仪式,为市场注入第一股暖流的《第一次的离别》《荞麦疯长》等也都是“上海出品”。
三年来,上海以科技影都为引擎谋求变革,引企引智,打造上海影视的工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两个闭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松江区就新引进了影视企业549家,同比增长124.08%。目前,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覆盖产业链日趋完善。同时,上海在培养影视青年人才方面注重与产业的对接,既鼓励电影院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一些实操性较强的人才孵化项目,也鼓励各影视企业推出人才实训项目,通过电影拍摄实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电影人才,迎来“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等一批全国影视企业实训项目落户上海。
工业体系与人才机制“双驱动”,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步履四季不停。
“上海磁场”紧扣工业需求,以科技撬动的产业升级风景正当好
顺应全球电影产业的变局,《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级,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一方面,创建更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始终是上海接入国际顶尖影视制作产业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催生的产业变革,使得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变局之中,上海于2017年提出科技影都策划,2019年推出总体发展概念,明确了“科创芯、世界窗”的异质双核发展理念。目的就是围绕打造工业体系闭环,完善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短板,希望将上海科技影都建成后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视基地,带动全球优质影视企业集聚上海。与此并行的是,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持续引进世界一流师资,与顶尖的工业紧密对接,专门培养后期制作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今年6月10日,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开工仪式上,华策集团创始人兼CEO赵依芳表示,作为上海科技影都第一个正式开工的重大标杆项目,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打样”的功能。包括中视儒意、昊浦影视基地、1905国际数娱影视产业园、星空综艺影视制作研发基地等,都关注着华策的项目,不久的将来,这些企业、基地等,都将是同在上海科技影都的左邻右舍,企业家们在彼此的规划中考量“高科技”与“工业化”的核心实力。
这种“科技含量”在7月26日更进一步。那天,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宣告落户车墩,这是腾讯云与松江战略性合作的其中一步落子,也是《关于加快G60科创走廊松江科技影都影视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办法》的政策获得了溢出效应。依托腾讯的互联网基因与超级计算平台,上海科技影都将拥有国内第一个专属“智慧影视”的产业基地。在那里,云剪辑、云制片、云端渲染都将成为可能。
“1”已从图纸逐步走向现实。“3” 和“X”也在三年间不断变厚。
追求“更智慧”的同时,上海在持续拓展产业服务链。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于去年底挂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200多次版权服务。此外,科技影都探索“完片担保”等模式,为投资人和制片商提供金融服务保障;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运用大数据、多维度监测等手段,建立影视产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体系,提升影视企业科学量化决策水平。正像赵依芳所说,“上海,懂影视、懂产业,政府职能部分服务更高效,这比简单的经济鼓励对企业更为重要”。
而在松江之外,静安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围绕影视动漫电竞产业集聚区的目标,目前已引进影视企业约280家;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开放,首批聚集了20多家中国影视后期产业龙头企业落户,将成为中国影视后期共享制作基地、中国影视后期数字的人才中心、中国影视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普陀区充分依托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资源优势,已吸引了130余家影视企业,尤以电影发行类和 “互联网+”为特点,例如阿里影业、淘票票、联瑞影业等。
“1”个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3”包括人才孵化、影视制作投资、影视取景拍摄三类服务功能区,涵盖诸多高校与设置机构“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X”个散布在全市的影视资源——紧扣工业需求,以科技撬动的产业升级,风景这边独好。
机制护航,从人才、剧本等入手打造“上海出品”一树繁花
入围上影节亚洲新人官方推选名单的《荞麦疯长》即将上映。该片的诞生经历了几番波折,导演兼编剧徐展雄说,“困顿时,我们这支影视新力量有幸被鼓励、被善待”。出品方翻来覆去间,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剧本扶持,帮他们确立了信心;拍摄过程中,是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帮着协调许多超预期的难题。
如业内所感,上海大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有着久久之功。2014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九部门共同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 “文创50条” 出炉;2018年《关于全力打响 “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一系列政策引领创作导向、优化分配机制、发挥杠杆作用,上海的制片主体、影视作品、人才梯队、创作环境才愈显规模、日益精进。
三年来,上海在落户影视企业数量、制片备案出品数量、电影票房等硬指标都有显著增长:目前,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上海是全国最重要的票仓城市,2018年的“上海出品”票房还突破了百亿元;全市共有影院近400家,2019年的票房、银幕数等市场指标均为全国城市第一。上海也是全国仅次于北京的重要制片基地,每年上海电影产量超过100部。
数字之外,博纳、阿里、爱奇艺、儒意等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制作公司与发行主体先后落子上海;时光坐标、生动数码等高科技后期制作公司带着亚洲首屈一指的混音棚、制作基地落户上海;黄建新、张一白、王小帅、管虎、徐峥、陆川、宁浩、黄渤、大鹏等一批名导或知名电影人也纷纷带着项目来到上海。打着上海烙印的作品里,既有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里夺取市场关注的《攀登者》和《飞驰人生》,也有在“五个一工程”、柏林电影节、金鸡奖等有所斩获的《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七月与安生》等。电视剧的 “上海出品”中, 《大江大河》《小欢喜》《特赦1959》等都是堪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品质佳作。
有了成绩,上海更着眼未来。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与产业的对接。一方面,鼓励本市电影院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一些实操性较强的人才孵化项目。这两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电影大师工作坊培训班,上科大与美国南加大共同推出影视短期培训项目等。另一方面,鼓励各影视企业推出人才实训项目,通过电影拍摄实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电影人才。现在全国影视企业实训项目有不少落户上海,比如“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香蕉掘地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爱奇艺“17”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这些影视企业的“项目+人才”培育计划对未来电影发展可谓意义非凡。
机制护航,从人才、剧本等入手,上海影视不只满足于建造独栋高楼,而是期望培育“上海出品”的一树繁花。王彦
作者:王彦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