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本科毕业的女孩聊天。大学报考的时候,父母固执地给她报考了师范专业。结果,她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不适合这种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所以毕业后她选择了做文职,不用和太多人讲话,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就好。但是随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她开始厌倦,渴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后来,她应聘到了现在这个公司的市场部。入职半年,又想辞职,觉得工作没意思,自己完全没有动力。
其实,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根据智联招聘《2019职场人年中盘点报告》数据显示:90.4%的职场人在上半年都有过裸辞的念头,一言不合就想辞职成为职场人常态。
其中,看不到发展前景是裸辞主要诱因,有75.8%的人选择了此项,54.9%的人因为工资待遇差想裸辞。这也说明,相比眼前待遇,职场人更在意工作前景,他们最难忍受前景黯淡的工作。
频繁更换工作,工作态度消极,逃避个人情绪,这些都是职业倦怠最典型的几种表现。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成就可以带来短暂收益,而成就感却是驱使成就持续增长的源动力。
在我看来,职业倦怠的本质就是缺少成就感。
在一期《圆桌派》节目中,嘉宾分享过这样一个话题:工作中的成就感究竟从哪来? 许子东老师提到这样一个关于成就感的公式:成就感=能力/理想。
“假如说你的理想是一百,你的能力也是一百,那你的成就感就是1,那么反过来,假如你的理想是两百了,那你的能力还是一百,那成就感就只剩0.5了,你就会有失败感。”
你在工作中想要获得成就感,就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在什么位置。当两者同步增长的时候,成就感才会直线上升。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成就感来源于两部分:兴趣和能力。
第一,兴趣是工作的根本。
起初,我们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感兴趣的工作。
但是,时间一久我们就发现做什么都没动力,即使把本职工作做到满分,仍旧无法获得满足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兴趣的角度去选择工作,或者没有把工作当做兴趣去对待。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毫无兴趣注定是无法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第二,能力是理想的杠杆。
我们常常喜欢谈理想,却忽略了实现理想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热情努力工作,获得相对有限的满足。
当你有一天不再满足于当下,就会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比如别人为什么可以年薪百万,我工作努力为何还是个月光族?不要以为只是别人运气好,那是不可低估的能力带来的质变。
所以,能力是撬动理想的杠杆,不管你的理想多大,没有匹配的能力,成就感就会成为一个伪命题。
如何找到工作中的成就感,有这么三个方法,你可以尝试。
1、使用“标杆管理法”设置工作目标
标杆管理法的步骤其实很简单:
[1]不要设立远大虚构的目标,一定要找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作为你的目标。比如你工作清闲,又羡慕别人业余职业赚钱,那么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目标,比如一个业内大咖,一个靠副业赚到零花钱的朋友。
[2]找出你们之间的产出差距:比如他做过什么事情,正在做什么事情,有哪些成就;
[3]找出你们之间的产入差距:这部分就是你需要学习的能力;
[4]找出你们之间的渠道差距:专业的书籍和网络课程可以让你深入系统地进行学习;
[5]立马按照以上步骤行动起来。
这个设置工作目标的方法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的行动力。无论思想多么清晰,不做就等于零。目标不是靠想象就能实现的,只有按照方法一步一步去行动,一切才有可能。
其次,重新审视工作源动力
如果抛开钱这个衡量标准,你问问自己还有什么值得你继续工作下去的动力吗?工作的回报不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你从工作中学会了什么,和之前比自己有什么进步和优势,这些都是为自己工作能力加分的增值项。多关注行业的学习和公司的经验培训,坚持下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很多职场人士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这是比较“虚”的价值,还不如来点实际的奖励。但你要知道,当你准备跳槽的时候,下一个老板不会看你的薪资,而他要看的就是这个你忽略的内在价值成长。
第三,创新工作法代替传统工作法
对于日复一日的工作感到厌倦,提不起工作的兴趣,你不妨试试创新工作法。
比如说你的工作是负责收集各种报表,统计文档归类,之前你可能只专注于把这个事情完成,现在你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工作做得有趣。
以前统计一张报表你可能只会复制粘贴,但现在你可不可以试试函数公式呢?以前你可能需要手动记录一些重点信息,但现在可不可以学习做电子化记录呢?
这样可以让你时刻保持创新的工作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会使你爱上自己的工作,获得突破工作的成就感。
我们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固然重要,但是学会持续获得成就感的能力更重要。
认清目标,培养兴趣,注重内在价值的提升这才是关乎成就感持续产生的能力关键。
兴趣驱使动力,动力助力目标,目标带来成就感。三者缺一不可。
所以,扫除所有阻碍的绊脚石,让你的能力和梦想齐头并进。唯有这样,你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成就感的满足,成为职场上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