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金融发明,它不仅能让保险公司赚到大钱,也能让被保险人抵御一定的个人风险。
可是,自从保险公司存在的那一天起,骗保事件也就在酝酿之中了。
有的人为了给家人留下一笔遗产,在自杀之前会买一份保险;有的人为了赚点快钱,主动将车撞坏;也有人为了拿到医疗保险赔偿,伪造很多就医记录等等。
以上这些行为都属于骗保的范畴。
可是最近一位通过航班延误险赚了300万的女子李某被也被列入了“骗保”范围,这件事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几乎没有人认为李某有错。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栏目侠客岛表示,李某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保险公司规则的利用,道德上可以议论,但是在商业上,符合理赔逻辑。
如果保险公司聪明的话,恰恰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一波营销,而不是上诉。
1
李某怎么做到的?
6月9日,据南京警方透露,李某从2015年至今因为投保航班延误险900多次,获取保险理赔金额近300万元。由于李某被认为是故意通过购票行程骗取保险理赔,李某已被刑事拘留。
也正是李某被拘留才让人们发现原来保险公司也是有漏洞可以钻的。
李某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李某的个人背景很重要。据悉,李某今年45岁,曾经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有可能是一位空姐哦,也因此,她对航空航班的一些规则还是很熟悉的。
看来干什么都要专业才行啊,外行是很难发现赚钱机会的。
其次,李某的逻辑分析能力超级强悍,她能根据一些基本信息推测出航班延误的概率。
据了解,李某是从2015年就开始了购买航班延误险之旅。她主要通过重复三个步骤来实现盈利:
第一、选取航班延误率最高的航班。这一步非常好了解,就跟保险公司选保险人一样,越年轻保费就越少,毕竟出现事情的概率要小很多。可以说,李某此举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典之作。
凡事我们都要选择赢面较大的一种去做,这是人们快速成功的方法。
第二、抱团赚得更多。如果一直用自己的身份证肯定会引起保险公司的怀疑,但是假如我们同时使用几十个人的身份证呢?
一般来说,一份航班延误险的保费是40元左右,赔偿金额则可以高达400--2000元之间。如果使用一个人的身份证的话,也就是赚360--1940元之间。如果再除去机票的费用,那么可能只能赚个几十元而已。
但是如果一次使用20个人的身份证呢?那一次性可能赚个好几千元。
而抱团也能增加个人信息的隐蔽性,可以起到“反侦察”的作用。
第三、选错航班之后,立马止损。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止损都是很重要的一课。李某通过对天气、航班信息的综合评估后发现航班延误的概率急剧下降,那么李某则会选择在飞机起飞前的几天退票,以减少经济损失。
整个过程,李某充满了投机的意味,但是却看不到骗保的影子。
2
保险公司太傻了!
既然保险公司告人家骗保,那依据是什么?
根据国家保险法规定,骗保主要是指人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
而这位女子既不能人为改变天气,也不能改变航班,她怎么就成骗保了呢?
说白了,保险公司这样的做法明显有一种玩不起的感觉。既然玩不起,你们公司直接取消航班延误险就可以了,不能自己赚钱的时候笑嘻嘻,自己赔钱了就开始骂骂咧咧,这样的公司没有一点格局。
人民日报“侠客岛”认为,这份合同既不是在航班延误后故意捏造的合同,也不是故意采取不当手段让飞机延误的,因此这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新京报也对此发表评论,观点犀利,直接指出这种行为是薅羊毛但不是犯罪。因为保险公司买这种保险也是为了赚钱,既然你为了赚钱,客户为什么不能买呢?遇到延误理应赔偿。很明显李某是找到了保险公司的一个漏洞,既然有漏洞去修正就好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
相信在越来越多官媒的发声下,只要李某没有伪造航班延误信息,那么是很有可能被无罪释放的。
事情发展到了现在,保险公司应该开心才对,而不是一副“哭丧脸”的装受害者。
为什么保险公司要开心?因为李某免费给所有国人科普了航班延误险这个险种,省去了行业极大的市场教育费用。
此时的保险公司应该怎么做?
第一、公司最高领导人出面道歉,并放弃对于李某的起诉。这个时候大家只知道航班延误险,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家的保险公司好。此时如果“受害者”公司能够正视自己的漏洞,并且诚恳道歉,这就相当于花了300万做了一个全国性的广告。
这家公司的老板可以去打听一下,哪里还有这么便宜的广告呢?仅仅这一个广告就赚大了。
此外,如果能够妥善解决与李某的争端并且给予一定的补偿,这不仅仅是给李某的一个交代,这是给与全部人的一个交代。
这个交代的好处就在于,以后人们只要坐飞机就会买你家的保险,可能不到一天你就能把这个钱再赚回来了。
第二、积极修改漏洞。既然知道自己家公司的漏洞所在了,那就应该将航班延误率较高的航班的赔率降低。
或者干脆雇佣李某为公司的产品顾问,帮助解决系统的BUG。
方法已经给出了,就看保险公司会不会用了!
大家认同我给出的解决方案吗?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