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A股以及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信心明显受到冲击。然而,对于那些坚定的投资者来说,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2023年的市场会如何走?都有哪些好的机会?在喜迎元旦之际,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特邀五位基金名将展望2023年的投资机会。
南方基金茅炜:守得云开见月明,消费的春天不远了
消费行业是A股历史中牛股辈出的行业,永远不缺少话题和关注。但从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消费行业经历了历史最长回调时间、第二大回撤深度的下跌行情,让部分投资者陷入绝望。复盘过去18年,消费行业共经历过4次大幅度回撤,分别在2008年、2015-2016年、2018年、2021-2022年,都是在我们印象中经济压力相当大的时段。
消费行业之所以近两年表现疲弱,主要是因为基本面及资金面双承压。基本面上,线下消费场景缺失、消费力和消费意愿低迷致使消费活力双向承压。资金面维度,美债利率高企导致海外增量资金匮乏,消费行业作为北向资金最青睐的行业之一,首当其冲承受压力。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外资金整体对消费行业呈减持状态。
正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2022年11月以来,上述基本面和资金面压制因素均有所改善。展望2023年,预计消费行业深蹲起跳可期,对行业走势保持乐观态度。纵观全球,疫后消费复苏在各国都势不可挡,考虑通胀因素大部分国家当前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随着中国逐渐放开,预计消费场景将同样实现良好复苏,且考虑到放开速度较快,恢复节奏甚至可能超出大家预期。但消费力的恢复预计时间进度会略慢,虽然政策端有较多支持,但地产销售的疲软、外需的疲弱等仍会对消费力形成压制。
具体到投资上,最看好场景修复型资产。通过主要影响因素划分,目前消费板块主要有三类资产:一是和线下消费场景相关度较高的行业,如社会服务、食品饮料等;二是与地产相关度较高的行业,如家电、家居等;三是与自身产业周期相关度较高的行业,如汽车、农业等。
关于第一类资产,虽然防控政策优化之后仍会有一段时间的混沌期,基本面可能会有短暂的探底,但在一年维度中边际向好的趋势明确。其中以旅游、餐饮、啤酒、白酒为代表的场景修复型子行业会复苏更快,虽然在当前估值中已有一定的反映,但仍有空间。第二类资产中,地产销售、政策是板块估值的锚,竣工数据是板块业绩的锚。虽然当前地产政策有了明确的变化,但基本面还未看到实质性拐点,后续政策仍有发力空间,因此这一类资产我们会增加配置,但仍然等待右侧更积极的信号。第三类资产中,从自身的产业周期来看,2023年汽车和农业周期位置都会相对差于2022年,因此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估值有性价比的位置介入。
最后,经历一年多的调整,消费板块估值已回落至合理偏低位置,随着基本面在今年向上修复,相信消费的春天应该就在不远之处。
中欧基金周蔚文:以社会需要丈量投资机会,回到股票投资本源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蕴藏着众多不确定性,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站在年末,重新复盘和思考过去的这一年,就会发现,大道至简,或许返璞归真,回到股票投资的本源,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从股票投资的本源来看,我们投资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所以选择公司时,不能只看盈利模式,更要看它是否满足广大社会需求,从长期视角优化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促进了社会帕累托最优。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其是否规避了负面外部效应,这样才有可能长期可持续地创造价值。这个原则会影响到我们对个股、行业的判断,也更有利于提高长期投资回报。
作为投资人,要把钱投给那些优秀的企业家,投给那些社会真正需要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优秀企业家不断地调动生产要素,为社会不断创造价值,这样企业长期现金流才是更可靠的。
2022年,一方面,我们继续从养殖、疫情受损产业、地产产业链等困境反转行业中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从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军工、半导体、AI、医疗及医疗服务等在内的新兴行业中,寻找更长投资期限的标的,并根据相关产业未来利润增长率、估值情况动态调整板块配置比例。
在一系列的投资实践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成长性行业,还是非成长性行业,都需要考虑社会需求来做出投资决定。非成长性行业大多是一些社会长期需要的传统行业,整个社会对这些行业的产量需求可能不会大幅增长,但全社会运转又离不开它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非成长性行业处于艰难期时,投资就像“雪中送炭”,除了满足这个社会的需要,自己也很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长期回报。而对于一些朝阳行业或者成长性行业,可能会在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后,导致行业利润下降,从而可能引发股票下跌;但长期来看,这些行业还是社会所需的,如果这些行业还需要从社会融资再扩产,那它们就依然值得持续关注。
展望2023年,A股市场整体资金净流入量将有望改善,市场也有望迎来更丰富多元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是来源于资金在多资产中的选择偏好,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实体经济对股票市场的需要,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锦上添花”行业,它们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如医疗养老、碳中和、战略性科技产业等成长性行业在经过近两年的扩产后,可能有一些新行业、新技术、细分行业还会有再融资的需求。
二是“雪中送炭”行业,餐饮、酒店、旅游、航空等疫情受损行业,在疫情恢复之后,可能会迎来需求的爆发增长,这也会需要再融资、再扩大产能,以带来更好的利润。
广发基金李耀柱:经济复苏+流动性改善,乐观看待港股市场前景
2022年的港股市场可谓跌宕起伏,年初受地缘冲突、局部疫情、中概股审计底稿风波等因素影响,港股出现大幅回调,冲击投资者信心。随后,疫情形势得到缓解,市场信心得到修复,港股迎来一波反弹行情。进入2022年下半年,美国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再次对港股市场造成冲击,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股价承压,中概互联指数创出近十年新低。
波折反复的2022年已经过去,步入2023年,我们认为,经济基本面将趋向整体复苏,尽管其中仍有波折,但中长期趋势向上是大方向。基于对经济增长及国内企业盈利修复的信心,对2023年港股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两点:一是中国经济复苏,二是美元流动性改善。
美元流动性和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导致2022年港股下挫的主要原因,而在2023年这两者均有望出现改善。就美元流动性而言,在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下,2023年通胀有望下行,这也就预示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比2022年放松。就中国经济基本面来说,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将有望带动中国在港上市企业的盈利回升。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支持民营企业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的复苏具有较高的确定性。
在配置方向上,2023年港股有两条主线值得关注:一是高景气的成长板块;二是盈利和估值修复板块。具体而言,可以关注以下六个板块:
一是互联网企业,其在盈利端、估值端以及政策导向均有可能呈现正面的利好因素。互联网行业的投资遵循景气度投资框架,行业盈利上调期能跑赢恒生综指,反之则跑输恒生综指。
二是电信运营商。在数字经济大方向下,港股电信运营商是值得关注的优良资产之一。高分红率为他们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而盈利端持续改善则为其估值扩张带来基础。
三是优质的低估值国企。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构建,让高盈利质量的国有企业的估值有重估的基础,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
四是以创新药、创新医疗(6.730, 0.21, 3.22%)器械和创新医疗服务为代表的医药板块。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医疗服务的需求有望增长,从而带动相关板块盈利和估值的提升。
五是受益于需求复苏的相关企业,包括出行、酒店、连锁服务等。
六是新能源行业,包括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绿电运营商等高端制造业。在能源革命的产业背景下,这些行业的增速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泉果基金赵诣:宏观积极变化增多,对今年更抱期待
2023年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是大于风险的。
从海外来看,乌克兰危机的恶化程度已经逐步衰减。同时,美联储加息的节奏逐步放缓,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渐缩小。从国内来看,疫情政策已经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使得无论从企业经营,还是从国家政策的执行和实施上,都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各种在2022年不利的因素其实都在发生积极变化。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2022年整个基金投资收益的中位数大概是在负十几到负二十的水平。尤其是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因为整个市场资金面或者投资风格的影响,其估值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这些公司的业绩其实仍然处于快速且持续增长阶段。经历了调整期,这些优秀企业的估值已经到了合理甚至低估的水平,也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其实得到了比较充足的释放。
这也是无论从宏观面还是从估值面看,我们对2023年更抱有期待的两个重要原因。
展望2023年,更看好两个维度。
第一,我们的投资风格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会有两个层面的投资方向:首先,制造业里很多优秀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属于有绝对竞争能力的企业。过去5年到10年,中国很多优秀企业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越来越多的公司逐步从国内细分龙头走向世界,与全球企业竞争,从中可以寻找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尤其体现在新能源车以及光伏风电为主的行业里面。这就意味着,随着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这些中国企业能够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一个相对好的成长机会。其次,可以看到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链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国产替代机会。
第二个维度,因为疫情被抑制的需求可能会得到逐步恢复,包括日常的消费、出行,同时也包括医疗药品。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这些企业都处于一个困境反转,或者说已经见底、基本面开始回升的阶段。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开始恢复到正常成长的状态中,也会获得一个相对好的投资机会。
所以整体来看,第一个大方向在于大制造上的两个维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链;国产替代为主的半导体、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第二个大的方向在于大消费,过去受到抑制的一些消费、出行、医药等需求回归正常后出现的困境反转机会。
回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我们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在于去判断市场的好与坏,而是更多的去选择好公司,陪伴优秀的公司成长。因为对于好的、优秀的公司,他们无论从股价的表现,还是从企业成长的表现,都能够穿越整个市场周期。
招商基金侯昊:复苏改善是主线,艰难时更需看长做长
有基民问我2022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第一个就是这么多年对行业的理解和对产业的认知,从纸面上来到了现实,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得到了答案,除了交易层面,我能够感受到更多有意义的事;第二个最重要的收获就是2022年两波行情的最低点,我们都坚定的做出了判断和发声,一波是去年5月底,一波是11月初,2022年有着非常复杂的变化,不止要求对产业公司的了解,还需要对整个大环境背景的预判, 我们现在非常想去做的事情——成为产业和市场的重要纽带。2022年糖酒会期间我们和每一位嘉宾都说往前看,短期的困难是市场都认知到的既成事实,但是一定要告诉大家看不到的长逻辑和预期的误区,在最艰难的时候更需要这种看长做长的产业逻辑支撑,我们要跟着客户一起成长,也要比别人多提前思考一个维度。
随着情绪的修复,目前对于2023年白酒开门红的情况还是有一些争论。现在一致的预期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消费受短期冲击影响还是存在的;另一方面,这一波板块反弹也超过30%,大家也从最悲观的情绪中缓过来并有了一波阶段性的浮盈筹码。短期这些担忧看上去都有道理,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会迎来提前甚至加速恢复正常?有一些资金会提前预判和反映高阶的预期,就如同旅游、航空板块发生的情况一样。更为重要的是2023年一致预期虽然没有亮眼的开门红,但逐季加速改善的预期强烈,未来恢复的确定性、趋势和未来经济复苏下的基本面逻辑将支撑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
疫情三年,白酒龙头的优势在不断扩大,价位升级和品牌集中趋势也没有改变。时间越长会越接近最后的事实:第一波催化是情绪和信心的修复,无关基本面;第二波是经济复苏下基本面的修复,也许这会成为催化中长期趋势的最重要原因,《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发后的内需刺激政策,将在未来给予产业更强有力的信心和基本面支撑。
触底-复苏-改善将是2023年非常重要的主线。在不同的情景下,我们都将迎来投资中共识最多的时间窗口;当然在确定性变大,风险偏好上升的情况下,弹性更大的成长板块将更受益。走向正轨的大拐点是需要得到高度重视的时间点,重回增长逻辑将重塑估值体系,在确定性变强的时间点,除了修复行情外还将获得额外弹性的空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展望2023年,更需要一份客观和冷静的判断,越长期的产业逻辑和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进,噪音被过滤后更接近于事情的真相,这也是值得长期判断和相信的依据。除非带走,博弈挣的钱很多时候不一定能够留存,只有最接近于长期真相的判断和决策才能获得价值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