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也会亏钱?”“理财遇到巨额赎回限制了”······这几天,债市的大跌让很多人心神不宁——基民和理财产品持有人上演赎回潮,机构“管钱人”一边奔走协商,一边给投资者做“心理按摩”。
从受影响程度来看,债基和固收类理财无疑“受伤”最深,面对债券市场的持续回调,“一周跌去几个月收益”已经不足为奇。Wind统计显示,在近35000只理财产品中,最近一周负收益率占比超过35%;在已有数据的3010只债券型基金(仅计算A类)中,11月至今近八成产品的回报率为负。
相比之前几轮“债熊”,此番冲击更为明显,有投顾人士认为,这与理财全面净值化带来的真切“痛感”不无关系。在国内外货币政策、疫情与经济走势等债市波动原因之外,机构抛售引发的负向反馈也备受关注。
中信证券FICC分析师丘远航对记者表示,目前基金和理财公司稳定住负债端是重点工作,经过短期剧烈的调整之后,债市收益率并无持续快速上行的基础,当前利率点位或许已经超调。从买方机构观点来看,多数持短期悲观、长期乐观的态度,后续资产配置策略更趋于谨慎。
下跌、二次冲击
近期债市调整猛烈,本周延续了上周五的跌势。继周一大幅下挫之后,11月16日(周三)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83%, 11月10日以来上行超过13bps,而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收益率单日上行18bps,达到2.65%,11月以来累计上行61bps,距离MLF仅10bps。
经过长时间的债牛,此轮下跌让市场有些猝不及防。丘远航认为,周一的债市下跌原因主要包括地产救助政策、疫情防控等边际变化导致的经济预期改善,以及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蜂巢基金固收团队也表示,债券市场近期并没有大规模的"暴雷"事件发生。市场出现较大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多重边际变化导致市场对基本面和流动性的预期调整,由此引发了债券的抛售。
在投资市场上,债基和固收类理财产品无疑受冲击最大。Wind统计显示,在近35000只理财产品中,最近一周负收益率占比超过35%,有可比数据的3000多只固收类理财中,近6成近一周净值出现回撤;在已有数据的3010只债券型基金(仅计算A类)中,11月至今近八成产品的回报率为负,其中有459只产品同期跌幅超过1%。
无论是基金还是理财,净值大面积回撤往往引发投资者的赎回潮。比如11月16日,有招商银行客户向记者反映,其所购买的固收类产品“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2号(100903)”(下称“添金2号”)出现无法赎回情况,原因是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真正出现净值大幅回撤的债基和理财产品,投资者往往在恐慌情绪中“误伤”其他开放式产品,比如每日可申赎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以及部分开放式基金。“广义基金的持有人习惯于‘追涨杀跌’,申赎行为的‘顺周期性’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度引发净值调整,继而再度激起赎回压力,形成螺旋效应。”丘远航分析。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亏声不断”。有投资者表示,刚在3月接受了一场“理财也会亏钱”的知识洗礼,如今再次“受伤”,对“债基稳健”的认识也彻底打破。
有投顾人士分析,债基此前经历的债市波动并不少,此次投资者体验的最大不同在于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之后投资者体验了净值波动,但幅度如此之大可能还是首次;加上恰逢年底部分产品存在调仓换券的需求,波动会加剧。
“周三再度下跌的背后仍有以上因素的驱动,但除此之外还与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关,可能是因为部分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不得不被动抛售部分资产,对债券市场形成二次冲击。”丘远航分析。
杠杆、抛售
很多投资者注意到,其手中所持基金或者理财产品的净值回撤已经超过了债市波动幅度。比如在纯债基中,有16只基金产品净值跌幅超过2%,其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数量最多。
对此,市场上的猜测和说法包括久期错配、加点卖出、杠杆效应等。博时富瑞纯债债券基金经理倪玉娟表示,因为中短债基金定位久期1.5年,高于一般短债的久期,导致这一波回撤较大。
某股份行资深债券人士对记者表示,据其了解,在债市投资中,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会使用一定杠杆,尤其在债券牛市中,为了获得债券价差和票面利息双重收益,往往会增加一定杠杆,但具体界限比较模糊。
“银行(债券)自营盘也会有杠杆,但是不会太高。”该债券人士认为,在当前这种市场环境中(经过一轮大跌后),尽管利率仍有走高可能,但同样适合加杠杆操作,“以量换价”。他分析指出,对于机构来说,资产配置总有阶段性估值变化和产品净值损失,但产品到期后通过收回票面利息依然可以抵消一部分面值浮亏,无非比牛市时少盈利一些。
前述投顾人士认为,任何产品都无法避免类似的市场普跌,在应对方案较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乏机构进行小幅调仓。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此轮短端利率的上升首先影响的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二者均是以机构持仓为主,关键时刻都是早赎回早安心。
记者多方了解发现,不少机构面对此轮债市“崩塌”早有准备,主动抛售和被动抛售都有可能加剧此轮债市下跌。
一位基金固收人士表示:“我们前期其实挺谨慎的,早认为利率下行空间不大了,所以策略上很稳健。”前述券商人士认为,机构未雨绸缪可能会牺牲部分收益性、多保留流动性,但这样也会造成一定业绩压力。
“上个月开始就有银行(自营业务)在调整策略了,主要是针对有盈利的债券作出阶段性卖出,先保证利润兑现,一些私募自营盘最近也在卖(债券)。”某股份行资深债券业务人员对记者表示,一般在债市波动中,银行并不是大规模抛售的主体,尤其理财业务主要是被动操作,即当客户作出赎回请求时才会有(卖出)动作。
基金、理财“相爱相杀”?
相比理财产品,债基受到债市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另外,各机构之间还存在间接传导的链条关系,比如理财公司除了会认购债基进行资产配置,也会有一定委外业务联系,理财的大规模赎回不排除放大风险的可能。
就在债市大跌之际,一则基金经理“求”理财公司不要大规模赎回的传言引发关注。有不愿具名的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公司与理财公司之间一直存在协同关系,其中除了同作为债券投资人的身份外,还有理财认购债基、委外合作等。此次债市调整较为剧烈,的确值得关注。
“债基主要的认购者就是机构,银行理财主要机构之一。”前述投顾人士表示,在委外业务方面,尤其以银行系基金与理财公司的合作最多,二者因为同属一个集团可能更好协调。另有券商机构人士透露,大部分债基定制产品客户都以理财子为主。
对于基金和理财之间的“协商”,有长期从事公募行业的人士认为,市场传言明显过于夸张,而且协商目的相比市场理解的年底规模KPI压力,更多可能是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如果银行自营或者理财子公司大额赎回债基,最终如果出现巨额亏损,基金公司面临的压力就大了。”该人士表示。
丘远航对记者认为,当前对于投资机构而言,稳定住负债端是重点工作,若赎回潮能够回落,则债市下跌的负面螺旋或能止住,即最根本依然是投资者教育问题。
据记者了解,部分理财子公司产品负债部门的负责人近期的确压力较大。就在17日,包括蜂巢基金、中邮理财、行银理财、农银理财等公募基金、理财子公司纷纷发声,安抚投资人情绪。其中农银理财表示,对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已采取措施应对市场变化,目前,债券市场的配置价值已经凸显,市场利率也将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经过这轮债市“大地震”,机构对于后市的预期也有所分歧,但主流观点是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蜂巢基金在向投资者发出的公开信中表示,短期市场情绪不稳,以基金、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各类资管产品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市场波动仍会较大。平安基金也认为,短期政策及资金面的冲击可能接近尾声,但机构赎回导致的负反馈可能还会持续,债市暂时持谨慎态度。
但从估值角度,蜂巢基金认为,目前债券收益率相对政策利率的利差已经回到了较为合理的位置,加上目前经济数据依然疲弱,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转向,债券市场没有全面转熊的基础。
丘远航也认为,近期债市的急跌是此前积蓄的看空力量集中爆发宣泄,在宽信用尚未得到实际验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时,收益率并没有持续快速上行的基础,当前利率点位或许已经超调。
具体到理财产品,从后续理财到期数量来看,11月17日到月底仅1111只理财产品到期,数量相对可控。丘远航预测,12月由于年底考核,理财产品到期数量较多,但届时赎回潮预计预计结束,不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对于开放式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出现的巨额赎回,他认为资金可能并没有离开市场,很快还会回来。
博时基金也回应记者称,经济数据、金融数据都显著弱于预期,货币政策难言转向,资金利率有望在政策利率附近平稳。经过经过近几日剧烈调整,债市悲观情绪释放已较为充分,多数资产已进入较好的配置区间。但多位基金经理均表示,待市场修复后,将降低组合久期及杠杆。
Wind数据显示,17日,国债期货全线反弹,大幅上涨。截至收盘,10年期期债主力合约涨0.52%,5年期主力合约涨0.31%,2年期主力合约涨0.16%。公开市场方面,央行同日净投放资金12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