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是各家基金公司的希望,那么基金公司是如何规划自家希望的呢?
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这话不一定对,但是对于绝对的强者来说,有钱可以有更宽广的选择空间,选择上受到的拘束相对较少。
利润厚实的天弘基金,“生娃”从来不用担心回报问题,也不担心基金能否募集到2亿顺利成立的问题,因为人家就搞“发起式基金”,每只新基金跟投1000万锁定3年即可,根本不用担心新基金的销量问题,由此也会有不少一日售罄的新基金,先成立再说,运作起来再慢慢涨规模。财大气粗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时间播撒种子,慢慢等待收获,不急着迅速成功。
易方达基金整体实力强大,深受渠道的认可。易方达偏向于王牌发新,然后由新人分担王牌管理的规模较小的基金,整体上是一种以老带新的模式。
华夏基金的品牌优势最强大,在渠道的号召力也很强大。在线下,柠檬君对“基金就是华夏”有深刻的认识,在一些中老年投资者的脑海里,基金就等于华夏。就像“酱油就是海天”、“空调就是格力”一样恐怖的存在。新基金只要有“华夏”金字招牌就够了。
渠道对于各家基金公司的态度不一样,很多基金公司也是很无奈的。
“赎旧买新”,某些基金公司的产品就很容易成为“赎旧”的对象,品牌不硬,业绩越好的基金公司越容易受到伤害。体验越好,赎回越快,“下次再买”……
所以对于鹏华基金、平安基金这样的基金公司来说,不断发新产品就成为无奈的选择,新发产品是为了保量,先把流失的规模弥补回来。不过有的时候运气好,“爆款基金”也就赶上点儿了。
华泰柏瑞基金也在努力发新产品,而且是四处出击的节奏。其实华泰柏瑞基金才是“华泰”正宗,华泰柏瑞基金的人才储备也是挺厚实的,非常渴望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不过得到认可还是需要时间,品牌的积淀是需要时间的。
还有一些基金公司的布局就比较个性化。兴证全球基金的新发基金,基本都交给了外部引入的人才,由于本身产品数量有限,虽然兴证全球基金持续营销能力很强,也抵不过新发基金能上规模,所以还是要给外部引入的基金经理发产品的。
安信基金今年一门心思在发有封闭期的主动权益基金,不管是定开也好,还是持有期也罢,总之大多都是带有封闭期的产品。而且看起来安信基金也并不在意单只基金的规模,不过这样也挺好,有利于做出好业绩,现在都是在播种希望,收获在未来。
交银施罗德基金不走寻常路,9月即将新发的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是田彧龙,依旧不是旗下最知名的“三剑客”王崇、何帅、杨浩之一。今年新发的基金,基金经理从田彧龙、沈楠到刘鹏、楼慧源,都是旗下知名度较低的基金经理,交银施罗德给他们发产品,可以迅速提升这些人的管理规模,并且通过大规模的新基金提升他们的知名度,如果这个路线行得通,交银施罗德基金很有可能跨过诸多大公司,成为百亿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