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资管新规),标志理财新规正式落地,同样,银行理财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都是作为老百姓理财工具的首先,一是因为出于对银行的高度信任,二是因为“刚兑”思维根深蒂固,认为银行发的理财产品都能保本保息(银行也是这么宣传的)。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保本理财也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今后的理财产品,除了大额存单、国债等少数品种外,其他所有产品都不会再承诺保本保息,这也是监管的初衷。其实,大部分购买者不会关心资管新规到底说了什么,他们只会关系我的本金和收益是不是按时兑现。
所以说,保本理财产品会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逐渐退出,但是目前市场上依然有保本理财的销售,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之前存量保本理财的承接和过度。在这个过渡期间内,依然可以购买到保本理财 产品。那么,银行保本理财和非保理财到底有什么区别,接下来逐一分析。
但凡平时注重理财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配置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是很高,但是贵在安全可靠,要比信托、基金、股票甚至P2P等蟾皮风险要小得多。
上述已经提到银行的理财产品现阶段是分保本和非保本的,所以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能一定保证本金和收益毫无损失的。
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按照收益 是可以分为三类的。一是保证收益类,二是保本浮动收益类,三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前两者又可以归纳为保本类,后者为非保本类。
1、保证收益类:是一类保障本金与收益安全,到期获得本金与预期收益的一款产品。保本型理财产品投资与货币、股票、债券市场、资金相对安全,但收益也相对较低。
2、非保证收益类:不保障本金安全,且收益不固定。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收益且本金亏损。
上述两者在银行的会计记账中也是有不同体现的。从银行角度讲,保本理财是银行的负债,会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而非保本理财是表外业务,是不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所谓银子银行就是说的这里的资金)。
从产品风险上分析,非保本理财产品风险要比保本理财风险大很多,但是大家都知道,风险与收益从来都是正相关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所以非保本理财的收益有也会高于保本理财的收益。
其实,非保本理财的风险也没有想象中的大,这一类产品都会标明投资标的,因为是银行把钱募集过来,然后再投资于其他金融产品,银行作为中间商的角色,银行为了顾及自己的声誉,也不是什么样的产品都会拿过来销售,因为产品一旦出现风险,投资者第一会想到银行。此类产品的收益率的达标率也在90%以上。也就是说很少有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更不用说本金亏损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非保本理财产品投向银版会投资于国债、大额存单、货币基金以及高级债券和信托计划的,风险相对较小,是可以放心购买的。此类投向的非保本理财属于产品风险等级为R1或者R2。当时产品风险等级为R3(中等以上)的,那就要当心了,本金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就会比较大。
所以你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一定要认真阅读产品认购书等一些东西,结合资讯理财经理和自身的风险偏好,认真选购。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大家会发现,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越来越少(保本,非保本预期收益型),反而净值型理财产品越来越多。
毕竟,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预期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买与不买,大部分人都很纠结,再加上不保本不保息的风险自担,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其实,这是许多投资者的一个误区,在监管不断加强理财市场的干预后,净值型理财产品一定是大势所趋,而且收益率也普遍高于同期限同风险等级的其他银行理财产品,至于说风险自担,我们现在收益型的非保本理财也是风险自担,这其中没有太大差别,说白了只是做到了风险提示的功能。
其实,对于购买过基金的朋友对净值这一概念应该不会陌生,通常会接触到基金的净值情况,这些产品都会定期披露自己产品的净值情况和累计净值情况。
回到银行理财,这里所说的净值就是不明确预期收益,而是以收益净值的形式公布,投资者将根据运作情况享受产品的浮动收益。
假设购买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资产上升5%的时候,那么这款产品的净值就是1.05,相反的,理财产品资产下降5%的时候,此产品的净值就是0.95。在投资者整个持有产品的时期内,产品净值是根据投资的组合、投向、持有时间、卖出节点等各个因素影响;最终计算出来的一个净值,所以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
与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不同,净值型理财产品意为打破刚兑而产生的新型理财产品。也是使银行理财市场逐步走入正轨的,提升银行的自营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